主页>教育>  正文

2015年北京高考语文阅卷现场探访:作文满分卷增多

发布时间:2015-06-25 10:53来源: 未知
作文满分卷增多,严防“漏判”“错判”——2015年北京高考语文阅卷现场探访 眼下,高考阅卷正在火热进行中。记者日前进入位于北京大学的北京市2015年高考语文阅卷现场,探访今年

  作文满分卷增多,严防“漏判”“错判”——2015年北京高考语文阅卷现场探访

  眼下,高考阅卷正在火热进行中。记者日前进入位于北京大学的北京市2015年高考语文阅卷现场,探访今年北京高考语文阅卷工作。

  作文评卷首次全部为中学教师

  今年北京地区高考语文卷的评卷工作仍在北京大学进行。走进北大计算中心的阅卷场所,记者看到,在几间大的教室内,来自各高校和中学的数百名阅卷教师正专心致志地在电脑前评阅试卷。

  北京高考评卷语文科目负责人漆永祥介绍,今年语文试卷共5.6万份,比去年少2000份左右;阅卷人员共305人,跟去年持平,占全市评卷教师近四成。阅卷人员中共有题组长7人,由于今年北京语文小题多,因此小组长从去年的20人增加至28人。16组教师参加知识题阅卷,另外12组则参加作文题阅卷。

  据悉,今年阅卷人员构成上的一大特点就是,明显增加了具有高级职称的中学教师与区县阅卷员。“比如往年作文组都有高校教师参加,而今年作文评卷教师全部都是中学一线教师。”漆永祥说。

  北京教育考试院高招办主任袁槐莲告诉记者,今年北京加大对区县教研员和中学教师的遴选比例,将区县评卷骨干教师、往年曾被评为优秀评卷员的教师作为必调人员优先遴选。“我们认为,区县教师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教育教学,从去年各评卷点反映来看,效果非常好。”

  题量增大,作文满分卷增多

  阅卷教师分析称,跟去年比,今年语文试卷总体题量和难度适中,试题体现了语言、文学与文化的结合,有“大国文”气象。同时,知识题不再是“死记硬背”式的答案,增加了灵活性与思考维度。

  同时,古诗文类试题变化较大,更强调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与理解能力。在微写作三个小题的基础上,大作文题目由一道变为两道,学生可从五个题目中选择两个写作,有了更大选择权。

  “因为今年明确提出可以写诗,我们在阅卷中发现写诗歌的孩子还不少,写得也不错。这样的设置给许多喜欢写诗的孩子一个很好的通道来发挥特长。”漆永祥说。

  今年北京大作文的两个题目一是以“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二是以“深入灵魂的热爱”为题写作。从卷面情况看,写“英雄”主题的有1万多份,写“热爱”主题的有4万多份。有的考生笔下的“英雄”很“接地气”。

  据了解,从目前的阅卷情况看,在微写作和大作文方面,“满分很多”。“去年的大作文满分卷是50多篇,今年一定会大大超过。”漆永祥预计。据他介绍,对于那些作文中敢于挑战的,甚至触及社会阴暗面的作文,“如果孩子讲得很有道理,不是谩骂和发泄,抨击的是社会不合理的现象,也有可能得到很高的分数。”

  此外,今年北京语文卷的另一大特点是,为考察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与知识维度,增加了阅读量,“卷子明显长了”,这造成许多考生来不及答题,一些题目的“零分卷”增多。

  避免评分误差 杜绝“漏判”“错判”

  北京教育考试院副院长臧铁军介绍,所有科目在正式评卷前,学科工作组都会组织各题小组长以上负责人集中学习《答案及评分标准》,通过试评统一认识。同时,全体评卷教师也需集中进行上岗前业务培训,经过实操性考试合格后才能正式上岗,防止评卷过程中出现“偏宽偏严”“宽严不一”现象。

  漆永祥表示,今年针对具体试卷展开了全面抽样试评,每个分数段找出不同样卷,确定样卷与细则,作文直到第四天才开始正式阅卷。且作文评卷将区县、考场完全打乱,确保评阅公平。

  在评卷质量监控方面,今年包括语文卷在内的各科目全面实施“背靠背双评”,其最大优势是避免评分过程中的误差,出现“过严”或“过宽”情况。

  所谓“双评”,就是电脑随机抽取扫描生成的试卷图像分发给两位评卷员进行评分。如果他们的评分差值在预先确定的双评阈值内,则以评分均值作为该题得分;如果超出差值允许值,则该份答卷将由电脑自动派发给第三位评卷员。如结果仍不能确定,将进入最后仲裁,由学科工作组集体研讨,达成一致意见后确定处理方案。

  据漆永祥介绍,为保证评卷质量,今年语文卷的每个题的抽查率都在20%以上,“这意味着我们语文卷5万多份卷子中就要抽查一万多份,工作量非常大。”目前,专门人员正重点对零分卷、满分卷、低分卷和分数段集中的试卷进行抽查,做到“抽查无死角”,坚决杜绝漏判、错判等现象发生。(记者魏梦佳)

  • 新闻
  • 房产
  • 汽车
  • 娱乐
  • 体育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加入我们 | 联系我们 | 帮助说明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www.hefeif.com.cn All Right Reserved. 合肥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