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新闻>  正文

当代学坛骐骥寒夫《论“诗”当为民而“歌”》论文专题

发布时间:2019-10-24 14:48来源:
当代学坛骐骥寒夫 《论诗当为民而歌》论文专题 作者|寒夫 主编|幽梦静美 寒夫名言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主席说:我们的问题基本上是为群众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

当代学坛骐骥寒夫

《论“诗”当为民而“歌”》论文专题

作者|寒夫 主编|幽梦静美

寒夫名言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主席说:“我们的问题基本上是为群众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

首先,《讲话》和毛主席本身就具有了千古不朽、万世流芳之历史意义。因为他将“群众问题”与文艺工作者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倘若,我们当下的文艺工作者将广大人民群众亟待关心之住房昂贵、老有所忧、医疗保险及“死不起”等问题,以艺术之形式反映出来,这对未来人类而言,岂不是《讲话》精神之延续和实践吗?……否则,我们广大的文艺工作者都在干什么去了呢?

—— 寒 夫

【寒夫艺术简介】

寒 夫:姓孙,学名孙勇,乳名庆国,字乐天、子夫、赤壁山人等。1965年湖北黄州浠水兰溪出生。两岁由家父引领习书,后学古诗词及国画。十余岁便通读《诗经》《离骚》等;十六岁完成第一篇哲学论文《关于〈共产党宣言〉》。

2000年6月18日于深圳博物馆隆重举办“寒夫书画艺术作品展”开幕式。

2003年金秋由中国人民友好协会、团中央等八家单位于北京台基场友协珍藏馆共同主办“寒夫艺术成果报告展”。

2007年《滁州三秀》荣获“纪念欧阳修千年诞辰”全国征文金奖。

2008年书、画作品荣获“迎奥运”金奖。

2010年美学巨著《寒夫艺术论丛》于人民大会堂举行首发暨学术成果研讨会。

2013年哲学巨著《艺术家眼中的马克思主义》(史诗部分与理论部分)由中央编译局举办首发座谈会暨寒夫思想、学术成果研讨会。

2015年文学巨著《寒夫赋黄州》(多体文集)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审定为当代文学经典。

2018年5月5日由全国政协《人民政协报》举办“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 • 寒夫书画文主题艺术展”于北京炎黄艺术馆隆重开幕,其反响空前轰动。

2019年暮春《寒夫长篇古典诗词·组诗》入选《中国当代诗歌大辞典》并荣获一等奖。后该书出版成为央视台“至尊礼品书”。2019年金秋与南雄市委共同推出多体裁文集《寒夫赋南雄•春天的约会》隆重首发。此作乃作者第二部由国家级出版社审定为“当代文学经典”。

此外,寒夫诗、词、赋名篇等,被全国多处人文景区勒碑及摩崖石刻。其书画作品由国际多国政要及文化机构广为收藏。书法方面,他开创了中国文字以来“行意甲骨文”之独特体貌;其绘画注重人文画的山水、花鸟与人物多重美学内涵的完美融合;其文学以“兼济天下”为使命。并于诗、词、歌、赋、论、评、哲、书、画等领域卓有成就,且于世独立。

论 “诗” 当 为 民 而 “歌”

—— 中国文学史上即将消失的文明

【按语】

中央强调:“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要繁荣文艺创作,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提升文艺原创力,推动文艺创新。倡导讲品味、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基于此,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文学家、诗人、辞赋家、艺术评论家、文艺批评家、书画艺术家寒夫,便是践行这一“文艺导向”而孜孜以求地进行其多领域艺术创作实践及社会实践。不啻如此,寒夫尚以半个世纪之亲力亲为践行孟子:“人有不为者,而后可以有为。”之君子风度虔诚的传播大道学说和艺术耕耘。

他深谙“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源泉,其重要的表现形式就是文学艺术作品,这也最能表现个人的思想文化水准”。于是,长期以来,寒夫的思想传播、学术研究、艺术创造等无不吻合其所处的时代节拍、民族复兴、家国繁盛。他认为,作为思想家、学者、艺术家们,不为人民呐喊,不为国家思考,只一味自私地视名利高于一切,于是饱食终日、尸位素餐、浑浑噩噩、浪迹虚名,夫此行同狗豨、苟且偷生的植物之群,既对不起人民的养育之恩,也对不起家国所赐予的盛世环境;想必、又怎能对得起人之初期许“望子成龙”而造福天下之父母夙愿乎?!所谓文化,就是用文化之阳光雨露去滋润大地;所谓知识,就是以知识去净化人们尚未开启浑浊之头颅!身为文艺工作者,便更无条件地应履行于这一意识形态之最前列。是谓忧国忧民之范式,是谓人类远征之骐骥耳!

原文

早在《诗经》(孔子著)里,至圣文宣王就设定以“美刺”来衡量天下诗人、作家及相关著书立说者是否坚守这一创作之道德操守。“美刺”之“美”,乃赞美、讴歌、歌颂;“刺”:乃讽刺、讽喻、抨击也。同时,孔子还强调“文笔有用”之学说主张;即以优秀的文学作品去反映天下人(泛指劳苦大众)亟需关切的社会问题。否则,那些作品何以谓为“有用”之作呢?后继孟子之一代大儒韩愈揭竿而起倡导说:“文以载道!”这是说,一切从文者,务必以作品去向天下人传播人类师法自然之规律;否则,世人何以知“道”(泛指自然规律)哉?

一言以蔽之,这些伟大的圣哲警醒天下从事作文章及授业者,旨于以观察家之责任感与使命感去理性地用文学作品讴歌天下的“真、善、美”和批判“假、丑、恶”劣迹的同时,还务必不失时机地告诫人们遵循大道学说,并警醒世人只有“大道学说”,才是引领人们走出昏聩的精神泥潭,最后迈向觉醒、开明的“无为”捷径。上述乃让我们为文者明白何以“美刺”同“文以载道”之职业规范和道德良知,以期更好地排檠天民及家国大道至简且渐行渐远!

然则,我们的文学先贤,他们是如何为广大劳动人民呐喊他们同厄运抗争的呢?唐·李绅在《悯农》里写道: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此作的“点晴之笔”便是“谁知盘中餐?”诗人为何这样写呢?倘若用别的语句替代,自然,就失去了诗人“替天行道”的担当意识。那么,诗人的“谁”究竟是在问谁呢?毋庸置疑,诗人之问,自然是针对封建统治阶级,只有他们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才不知天下劳苦大众的“汗滴禾下”之苦难!此诗虽20字,然,却如同无声之炸弹投向那个黑暗腐朽昏聩的政治集团。再细品下一首,李绅这样写道: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

四海无闲田,农父犹饿死!

稍有仁心者,无论哪种阶级的文人,读到这里,无不潸然而泪、痛心疾首!那些在苦难中挣扎的农民,他们在春天寄希望于田产,一颗颗地种下期盼的种子,经历长年的耕耘,秋后才拾得一定比例的收成。然而,那些手无缚鸡之力的庄稼人,他们怎奈何得了那大权在握且一手遮天的统治阶级呢?如果作为一位有阶级情感和人文化育的灵魄,又怎能想象不到“四海无闲田,农父犹饿死”的血泪控诉是在何等程序上直指封建王朝统治集团的与民为敌的要害之处呢?尚且,李绅此等高尚的节操和大无畏的人文胆略是一般蝇营狗苟、尸位素餐、无病呻吟的没落文人所能比肩的吗?唐·白居易与李绅同年出生且又同年作古,但“白诗”就显得更有气势,更有内在的暴发力!在《卖炭翁》里白居易这样刻画道: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如此清晰白描的忍饥受累的求生场景,设若我们的封建官僚稍作一下怜悯,那年迈的“衣正单”的老翁何以大雪封路之时去忍受饥寒交迫之痛呢?难道当朝的统治者是没长眼睛,还是从未见过此等凄怆景象乎?恰恰相反,那些代复一代的宫廷狗官们,他们不是不知良人在遭遇人为和自然界的双重啮噬,他们是在享乐与宫廷粉黛佳丽们的醉生梦死之中,怎能将此下里巴人之苦难放在心里呢?白翁借助“炭翁”之苦,深刻折射出反动统治阶级草菅人命、权力至上却又毫不作为的罪恶本性。但在《长恨歌》里,他那批判的力量犹为令人敬佩;他这样揭示道: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这里,诗人开门见山地揭示出了历代昏君腐朽和草菅人命之共性。白翁这里开篇以“汉皇”刘彻托出当朝的唐玄宗,其技法乃为把握文学艺术表现内在之需,决非为写“汉皇”而写刘彻;正因为通过对刘彻作为“引子”才顺理成章地托出本朝同类之“权贵”(玄宗帝)昏庸之重演。虽则,两句一韵14字,然而,为晚唐之命运深深地埋下了伏笔。所以我们千百年来的读者没有不敬畏《长恨歌》乃揭露历上最昏聩君王的力作之一。因为庸君大都骄奢淫逸,故,白翁写道: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人们不难想象,这样的君王,在乱世里肆无忌惮地纵情作乐,他又怎能看得见天下“卖炭翁”之类的悲鸣与凄怆呢?这里,自然为王朝的倾覆作了无形的铺垫。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玄宗帝不仅将宠爱聚于杨贵妃一身,同时,还要使尽天下美女三千之多作为贵妃之陪侍,可想这位贵妃受宠之乐到了何等的极至,同样又反衬那昏聩无度的所谓君王到了何等程度的脆弱啊!不仅如此,尚且,那三千多佳丽,绝大多数终生未得到过君王的福报;可想,那天下的农父、炭翁等底层阶级又如何分享到皇权的福祉呢?回答是自然的!那三千多佳丽的三千多父母又有几位不因未成人之女便奴入皇宫而让其父母在愤懑中渴望女儿早日回家团聚的呢?委实的殙王,从来是不思家国或改朝换代之命运!这在罪恶里的李隆基同样无法料到厄运的降临,但这厄运的到来是自然的,也是必然的!接着,顺着唐玄宗目无人民、悖逆天道之恶报的升级,其大乱早已摆在了眼前,只是因为昏聩与麻木而无法觉察罢了。白翁诗中这样写道: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军万马西南行。

荀子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就是说,天下的人民既然可以承认他作为一国之君;当他昏庸无度、荒芜朝政,导致家国大厦坍塌时,人民自然要以摧枯拉朽之势打倒他、埋葬他!昏王在人民觉醒后被追剿逃往西域的路上,竟然此般狼狈不堪。白翁接着写道: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域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苦难深重的人民,将骨子里积贫积弱之怨一起汇成了复仇的火种!是样,在人民的反抗声中倒下神坛的万恶反动的统治者,他与历代昏君的下场同出一辙;自古以来又有谁能抵抗住了由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洪流呢?论及唐玄宗李隆基,这里,笔者不得不推延一下:古往今来,甚而古今中外,哪一个新政权之建立,不是因为旧朝之腐朽与堕落而为自己掘就坟墓的呢???

现在,人们看到的是,昔日那宠爱一身的杨妃的蒙昧无知、沟瞀任性、不怜天民、骄奢淫逸、饱尝皇恩,日渐趋为妲己及喜妹而致使李隆基不理国政、不恤民苦、土崩瓦解、走投无路。如今,政权易帜,昏君心爱的美人儿被勒死在历史的马嵬坡上,难道这一切不是昏庸之君因丧失理性、草菅人命所招致的莫大的报应和天大的讽刺么?相反,假如,唐玄宗深谙与民同乐之理,抚民问苦之道,岂有这般西逃政变、安禄山发难、百姓怨恨载道以至于将“贞观之治”断送在这一个荒芜国政,昏昧之君的手里呢?因此,综合历朝和本朝之亡国史,笔者认为:历朝历代的暴政和君王最不值得歌颂。其一,它丧失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天下意识;其二,它御用佞臣和硕鼠而导致亡朝亡国;其三,它挥霍和耗废民脂民膏还肆意与民为敌;其四,它享用人民赋予无限的俸禄即使做得多好的政绩亦乃本分之事,更何况少有百姓满意之政绩者;其五,它一手遮天,好大喜功,请功邀赏,且悖逆法度而招致天下烽烟四起、生灵涂炭。如此泯灭天道、戕害人伦的植物之群,还有何颜面强迫人民为它歌功颂德的呢?要歌功颂德的只有两种人:一是人民,因为人民创造了历史;一是圣哲,因为圣哲总是在引领人类前行的科学航向!

下面我们再看看唐代另一位早于白翁半个世纪的千古诗圣——杜甫是怎样为民请愿的。天宝七(748)年创作的后来成为不朽诗篇的《兵车行》一开局就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因战争给天下人民带来的征战之苦与妻离子散的双重迫害;杜甫写道: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古往今来,人们见过战乱的频起,但,若为自由而战、为保家卫国而战,作为军人走向战场,自然天下的父母一定带着仇恨,充满信心地吩咐儿子要有血腥胆魄,在战场上冲锋陷阵、骁勇杀敌,或为了解放,抑或为了诛杀叛贼等建功立业报效家国。然而,748年前后的唐代宗李豫拒绝忠良、御用恶小而最终战乱频发,国无宁日。于是这时的征兵,人们不是为了保家卫国或开国剿匪,而是因为昏君误国、暴政怠业继而招致兵燹战乱、穷兵黩武。自然,此时此刻逼上战场的兵士等,又有多少是乐意为这样的昏聩无能之君去卖命送死的呢?!……

本来积贫积弱的父母,又遇上这般兵荒马乱的拉夫抽丁,身为人父人母谁还能盼到儿子会从战场保命归来啊!因此,这样地在集体拉丁抽夫仓促上战场,天下还有谁的心不在颤抖呢?尚且人们看到过去从十五岁打仗到现在头发花白尚在边界参战;这又怎不令为即将参战的兵士的父母痛心疾首啊! 杜甫沉痛地写道: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戌边。

是经年的狼烟四起,所以人们相送儿子参战便是这样一幅悲惨画面。 杜公还写道:

由此可见,代宗李豫时期的战乱不仅仅一两次使全国士卒饱受怆伤,而是经年的狼烟四起,所以人们相送儿子参战便是这样一幅悲惨画面。 杜公还写道: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可以想象,那个战火纷飞,人心慌慌的岁月,别说失去壮汉无法保收,即使男丁多的家境也难以保持丰收年景。杜公如此细致的观察与刻画,正反映了他时刻将目光投向饱受悲鸣的黎民和那悖逆天道、无视天良的反动的统治阶级;正因为他们的昏庸无能、荒芜国政、目无天民、违背天道才导致普天下人民无法脱离水深火热的存系之故。在《兵车行》接近尾声时,杜公这样控诉道: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人们本来在饱尝朝廷抽丁拉夫之痛,可那万恶的帝制还肆无忌惮地加重农耕税赋,这让饥寒交迫的人民更是走投无路、雪上加霜!于是,可怜的劳苦大众,他们在莫名的苦难中开始总结出了一个新的规律——杜公这样“叛逆”地写道: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在这般巨痛里,因为误国的战乱就连人类的本以规制的生存秩序都渐渐被扭曲:人们叹息说生了女儿还可以嫁入邻居以免于战场上的血光之灾;生了男儿相反成人后还要送往万劫不复的战场上为那腐朽无能的昏君活活送死!这样悲怆的时世,还要生儿(男性)干什么呢?诗的结尾处杜公这样哀哀地诉说道: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可怜啊!这些为昏君而征战的血腥男儿,他们——在战场历经几多非人之痛,自然不会有人得知,最后就连他们有去无回的白骨都不会有人为他们收敛一下!这是多么可怕的现实、多么恐惧的王朝、多么令人泣不成声的铁的历史教训啊?!这些反动罪恶的暴君啊,倘若他们的心灵深处稍为民哀所系,为何在那恶梦乍起处,不冷静地深思一下天下百姓的民生之难、积贫积弱的切肤之痛呢?如果是这样,他们怎会如此饕餮地挥霍民权而最终又使天民作为牺牲代价去替他们因无知乱政、暴殄天物地代复一代地白白殉葬呢???——伟大的“诗圣杜甫”之所以能成为不朽,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委那就是,他将观察人民之苦作为天职、呐喊人民之痛作为使命!然则,在这同一种意义上,早在战国末期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在观察民情、民生、民苦上同样有其深刻的思想诠释和艺术再现。毋庸深究屈原全部作品,这里仅就其《离骚》一篇就可洞察其远大的治国抱负、浓厚的爱民情感、洪廓的治国理想以及深彻的举贤任能、修明法度的政治主张。《离骚》虽则由叙述身世、出生、为政、遭谗命运及愤世嫉俗之苦到最后在因“美政”遭遇玷污而终止生命为止,其实,透过他《离骚》深沉而委婉的叙述,聪明的读者不难想象其深邃之核心思想便是“举贤荐能”与“福祜天民”;这是屈原多么超然物外的世界观啊!

然而,两千多年来,人民在研究这部伟大而不朽的作品《离骚》时,居然忽略了一个极其严谨的人文问题:如果说屈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不如说他是一位伟大的“爱民诗人”更为精确。为何?——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天下的人民遭遇生灵涂炭,周土狼烟四起,国破家亡,乱臣贼子颠覆朝政,昏庸的暴君将国运引向覆亡;请问,尔等大势西去的腐朽大厦和黑暗的政治集团所媾和成的祸殃之国有何值得爱惜的呢?论及屈原“爱国”,其实不就是在于他怜悯天下倍遭践踏的劳苦大众的么?他在写完《怀沙》之前,遥望远处天边的故土:那里的兄弟姐妹在苦难和贫穷里挣扎;那里的亲朋好友在怅惘里彷徨;那里的长辈嫛婗在乱世里期盼;那里的生灵在窒息的空气里低回;那里的被劫难的乱臣贼子及臭气熏蒸的朋党因失去了昏君而不知所措地东躲西藏。……总之,楚国全境陷入了被秦国征报的莫大的恐惧与无限的耻辱之中!请问,伟大的、将以死殉国的屈原他不在爱怜那些可怜的人民还在可怜谁呢?!这些在《离骚》均有记载;诗中这样写道: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这是说屈原常常自拭泪水,那是因为劳苦大众多灾多难的原故啊!自己只是爱惜节操,可是早上谏言晚上就被罢了官。在这清晰的字里行间里,人们不难看出屈原坚定不移为民申诉、为民请愿的矢志不渝的坚强决心。他继续陈述说: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屈公说,为了自己所钟爱的民情,即使是面临九死一生也不会有悔意!因此可见,那时的屈原在楚怀王面前反映劳苦大众的不幸,在多大程度上触及了昏君及朋党罪恶的灵魂啊!否则,那些黑暗政治集团为何这般痛恨他呢?因为他的美政撼动了统治阶级的根本;因为他的觉醒意志时刻都在燃烧正义的火种;相形之下,那些作恶多端的反动派哪有甘心受辱呢的?然而,在《离骚》第八部分的尾声他这样尖锐地总结道:

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

夫孰非义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

屈公是在警醒世人:人们应以史为鉴去把握事物,要观察和研究人民最需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在田野上怎能让豺狼去放羊呢?要治好国家又怎能让罪人和恶人去称王的呢?可想而知,在两千多年前的封建社会,屈原以极其朴素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总结出了治国、清政如放牧一样的科学圭臬,这是多么伟大而科学的政治主张及人文情怀啊!虽则时过境迁,朝代不断在更替,然而,延展迄今的农耕文明又给世人以怎样的思想恪印和启迪呢?

三十年前的广大农村现状,又是怎样的令农民苦难不堪的诉说着他们内心深处的悲伤呢?那时,笔者的孩子才六七岁,被寄养在家乡但店深山的一位伯母家。这年深秋笔者回乡探访老人和孩子。那几天,身受感同地体验了农父饥饿、逃荒、税赋、征粮以及基层官员请功邀赏、鱼肉百姓之事屡见不鲜。遂然,创作了讽喻诗《秋收》。诗中笔者这样写道:

人均三五分,周土逃饥荒。

四季难糊口,终年吓税粮。

这里的人民平均三五分土地,青黄不接时,只得外出讨荒(讨米、讨饭、要饭)。他们长年食不果腹,还要忍饥挨饿地向政府缴纳相应数量的各种税赋。这样惊吓的日子怎让人民不四处流离、背井离乡呢?接着笔者写道:

断有富足家,巧施文采账。

来年偿新谷,翻息肖饿狼!

小斗借出来,大戽收回仓。

田家处当代,佃户安古狂?

笔者告诉人们,即使偶尔有较为富足之大户人家,但他却象当年刘文彩时代以收贷的手段来剥削穷苦人家:“小斗借出来,大戽收回仓。”人们不仅思考;为何事情发生在当代,居然怎会存在像古代那样疯狂地人吃人的恶行呢?笔者接着讽刺地描述道:

农父敲粮局,官府应邀赏。

亩产过千斤,大会正颁奖!

天下不借米,国中有余粮。

稍有良知的人无不因此而喷饭:农民一边在借粮偿还高利贷,一边又要接受官府大唱高调“亩产过千斤”的“大会正颁奖。”如此严重性的社会矛盾和弄虚作假的地方狗官,他们在为谁执政呢?这些狗官又是怎样替国家和天民作为的呢?在《秋收》的尾声,笔者这样质疑道:

小媳娇儿归,羸弱病膏肓。

甑爨朽尘影,夫邻讨天乡!

秋收岁岁序,春宵代代凉。

农耕无限苦,野人有何方?

是说出外讨荒的媳妇带着幼儿她们骨瘦如柴在深秋归来,灶台上堆满了尘埃却又不知丈夫从邻村出去后的音信。虽是秋收季节,人们总是在这个节令外出“讨米”以赈春天的饥饿。他们年年这般饱受着饥馑但如果不这样复制糊口又怎能解决这必不可少的税赋与饥荒的穷途末路呢?这是二十世纪80年代笔者所亲历的农村现状。与此同时,笔者再将历史向前推30年,在他的悲怆歌词《苦将行十七拍》里,读者们将目睹另一幅凄怆的乡村画图;笔者这样刻画道:

公兮插杆复坐船,欲言与兮在口边。

顿诉官兮瓶罄罍耻不作为,

问我何兮耕读诗书放长天!

我复闻兮将蹲下,惺惺依兮扶稳船。

长老喟兮我生命,声声恻恻我兄遭难:

“汝兄孙兮名建国,十三劳分遂辍学。

日工分兮“四分半”,贴补家兮宽父母,

十八恋兮申家女,蜗居寒兮无婚处!

适有伯兮求迁徙,去往州兮改善居。”

20世纪70年代中期,笔者全家因祖籍寻亲而回归黄州陶店。76年夏天,笔者长兄建国因原居故土浠水兰溪方铺难以安身栖住,遂于夏天先一步迁往祖籍。而父母等在深冬陆续回迁;笔者却在当年底孤人寻迹一年前曾经到过的浠黄渡口。因为半年前长兄建国同艄公一起论及其故土方铺的危难处境,这回艄公便全然讲给笔者并令笔者记忆犹新。这里,仅通过《苦将行十七拍》艄公重温长兄之苦一章节以反映那个时代政治之昏聩、制度之腐朽而导致人民离乡背井、远征祖籍、饱受艰磨的社会写照。关于笔者全家辞水如州前前后后之悲鸣伤痛、饱受磨难等不幸在不少作品均有再现。这里论述的讽喻诗《秋收》及《苦将行十七拍》,其严肃的中心主题,便深度凸显笔者文艺必须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政治主张与人文情怀。……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因此,当天下人民饱受苦难,且在水深火热之中挣扎时,那所谓视而不见、草菅人命的罪恶的政府就不应该退出历史舞台或被彻底打倒吗???人类的农耕文明发展迄今,那些桎梏于劳苦大众身上的“铁链手铐”难道就不该“砸碎吗?”诚然,笔者将自己置于农村现实的大环境中——使亲历亲为的感同身受与耳闻目睹的时代变迁血淋淋地陈述在广大读者眼前,这无异将读者与作者摆在了同一个极其严肃的社会命题面前:诗人、作家及一切文艺家等,其谓之担当、言之使命、俸禄以国、根植以民,这“路漫漫兮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最终该为谁而“诗”和为谁而“歌”呢???……

毋庸置疑,诗人、作家等当必须为天民而歌、为伟大的历史的创造者而歌、为普天下的劳苦大众而歌!故,《尚书》曰:

诗言志,歌永言。

也就是说,诗当表达作者的远大志向和思想抱负;歌辞(包括音乐),乃使人们知道其深邃的难以忘怀(长久)的精神内涵。因此“诗歌”自《诗经》以来,就注定当以承载诗人、作家等对人类历史的创造者——广大的劳苦大众改天换地、开疆拓土的革命精神和不畏强权及暴政的历史使命!在人类历史长河里,伟大的人民,他们不仅创造了可歌可泣的大厦勋业,同时还为后世总结出了千千万万基于科学治国、循法治世、尚理治乱的不朽洪范。然而,尽管如此,人民在经历巨痛的开国之后,总免不了那些“亡国之君”不孝先王、骄奢淫逸、朝秦暮楚、是非不分、黑白不辨、暴政横起、草菅人命、目无天民、荒芜国政、醉生梦死、昏聩无能以至于庶黎涂炭,水深火热之悲剧每每重演!这——就必须由天下敢作敢为的类似白居易、李绅、杜甫、屈原等诗人、作家那样奋然拿起投枪和匕首:以“美刺”之法度呈现“惊天地,泣鬼神”之作,使那些昏君们得以警醒;让那些佞顽恶小深感罪责难逃;使天下的劳苦大众觉着这个世界最终还有人为他们说话、为他们鸣不平!这——就是道德的重塑、人文的自觉、正义的力量!作为诗人、作家等,不仰仗手中的工具为梦想扬帆、为生民呐喊、为时代放歌、为横征暴敛的统治集团投掷“投枪”和“匕首”,那么,国家和人民养育这些无病呻吟、“见死不救”、尸位素餐、苟且偷生之文人又有何益?……

如果说前面论及的“诗言志,歌永言”乃诗人(包括一切文艺工作者)职业操守之规范的话,那么,开篇论及的“美刺”及“文以载道”则是诗人、作家等这一特殊行业之责任与使命耳!

2019 年 8 月 17 日北京转山子

  • 新闻
  • 房产
  • 汽车
  • 娱乐
  • 体育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加入我们 | 联系我们 | 帮助说明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www.hefeif.com.cn All Right Reserved. 合肥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