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新闻>  正文

译读《目的地重庆》 打捞沉寂已久的英语原创中国故事

发布时间:2020-05-16 10:48来源:
2019年12月《韩素音的抗战记忆译读》一书由华夏文学出版社出版。作者以译读的方式,打捞起沉寂近八十年的英语原创中国故事,韩素音的处女作《目的地重庆》。 作者单旭珠,江苏省常州

2019年12月《韩素音的抗战记忆——译读》一书由华夏文学出版社出版。作者以译读的方式,打捞起沉寂近八十年的英语原创中国故事,韩素音的处女作《目的地重庆》。

作者单旭珠,江苏省常州工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澳大利亚伊迪斯科文大学(Edith Cowan University)硕士,加拿大麦吉尔大学(McGill University)访问学者。多年致力于女性文学研究,发表相关论文十余篇,出版专著《诺贝尔奖女作家百年寻论》。

      华裔女作家韩素音(Han Suyin, 1916-2012)是二十世纪重要的英语作家。她一生用英语创作长篇小说七部,自传五部,伟人传记两部,中短篇小说集一部,随笔集三部。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韩素音与史沫特莱、斯特朗、斯诺等齐名,以书写红色中国驰名于世。在中国翻译界,于1989年以韩素音名字命名的“韩素音翻译大赛”,至今已举办32届,成为中国目前影响最大的翻译比赛。正如诺贝尔用自己的名字给别人带来了名誉和荣耀一样,韩素音以翻译大赛之名把众多翻译界精英推上了领奖台,而韩素音的文学作品在国内却长期遭到冷遇。慕韩素音之名者甚多,读韩素音作品者甚少。

韩素音的文学之路始于《目的地重庆》

韩素音一生经历三次婚姻,五段留在笔墨间的恋情,成就四部“地缘+文化+恋情”的自传体小说。韩素音的文学之路始于“零距离”记录抗战的《目的地重庆》。

《目的地重庆》(Destination Chungking, 1942)源自1938年韩素音回国参加抗战,跟随第一任丈夫唐保黄(黄埔军校精英,时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部参谋)随军西迁的记录,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韩素音的作品贵在她笔下的那种人文历史的带入感。《目的地重庆》从北京到欧洲,从欧洲到重庆,记录她在意大利火车站看到卢沟桥事变被扭曲报道时的愤怒,在香港码头上的报纸头条看到慕尼黑协定时的困惑。这不是一部局限于自我情感中打转转的爱情小说,女作家不是一个只关注自己内心的小女人,她的作品令读者感受到的是她的格局与博爱。

爱情在文学中保鲜

2017年3月23日的一篇网文题为“《人民日报》1947年11月1日第一版我军购棺装殓敌师长唐保黄”,成为六十年后唐保黄其名在文献中唯一可查的源头。由于该文是新闻报道,没有介绍唐保黄是怎么来的,只介绍唐保黄是怎么死的。唐保黄(1907-1947),四十年短暂的人生,在韩素音的《目的地重庆》中获得永生。

唐保黄这位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人物,可以很骨感,骨感到《人民日报》一条新闻报道了结了他的一生;可以很饱满,饱满到《目的地重庆》一书以他为主要人物,展开抗战时期的爱情故事;饱满到韩素音一生都在追忆他,无论是爱与恨。晚年的韩素音,在谈及她与唐保黄七年的婚姻生活时,揭露这位黄埔精英有家暴恶习劣迹的同时,还是念念不忘他的好:“今天我能成为一个作家,完全是出于偶然。完全是由于我于1938年回到中国,同保黄结婚,婚姻中的幸与不幸,矛盾与冲突,成就了我的作家之路。”

《目的地重庆》(1942)与《倾城之恋》(1943)是同一时代女作家的同期作品。张爱玲(1920-1995)发表《倾城之恋》时年仅23岁;《目的地重庆》出版时韩素音不过26岁。张爱玲代表着一个落幕的时代,她处在舞台中央时,没人注意舞台的角落里有个韩素音。

“成名要趁早啊!来得太晚,快乐也不那么痛快!”这是早年成名的张爱玲踌躇满志时的惊世之语。她没料到出名如此早的她,晚年不仅不痛快,更是凄凉。和她同时代的韩素音,当年不想出名,也没有文学梦。年轻的韩素音,一心想实现自己的医生梦,却在无意中步入国际文坛,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以积极、昂扬的情感面对生活,开启了记录中国二十世纪百年史的写作之旅,直到晚年,笔耕不止并痛快的快乐着。

韩素音与张爱玲完全是两路。同时立足于战火燃烧的香港,张爱玲冷僻专注于渣男怨女之间的阳谋与阴斗,“一袭华美的袍”,透过她的眼,她看到上面“爬满了虱子”;韩素音激情燃起英雄情怀,爱国情怀。她爱唐保黄,飞蛾扑火般地嫁给这位黄埔精英,随他一起参加中国的抗日战争,零距离地记录抗战。用笔记录自己经历和见证的历史,成为她终身的使命。

爱情,文学与人性是张爱玲的关键词;爱国,文学与历史是韩素音的关键词。

韩素音的作品中有属于未来的东西

《目的地重庆》的尾声“苦力颂”,成为韩素音一生的呐喊。当时身为国民党军官太太的韩素音,在1940年末,竟然在该书的最后一章“中国的未来”续上了一篇“苦力颂”。历史没有剧透,就是伟人毛泽东和蒋介石,在1940年年末也难料中国的未来是什么走向。当时是国共合作,共同抗日;当时抗战中的人们不知道抗日持久战要持续多久;当时离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还有一段时间;当时美国仍然坚持中立主义,没有走向参战的决定性一步;当时中国仍然孤立地在战争的泥潭中打滚。就在那时,身为国民党军官太太的韩素音,竟然在文学中把中国的未来寄希望于劳苦民众。

鲁迅的呐喊,是想唤醒“铁屋子”中昏睡的民众,同时“激励正做着好梦的青年”。22岁的韩素音回应了鲁迅的呐喊,或是受了激励的做着好梦的青年,和鲁迅进行了跨时空对话。“‘苦力’在朦胧的晨雾中觉醒,指着墙上的小报读了起来……”这和鲁迅“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有着共鸣——寄希望于未来。鲁迅表达寄希望于未来用的是“曲笔”。年轻的韩素音没有鲁迅那样的文学艺术,她直接用了明快的写实。因为她看到了中国的“苦力”正以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精神,用脚板子驱动着全民抗战的战车。

关于经典重读,名家名篇已有《白先勇细读红楼梦》《许子东细读张爱玲》《许子东重读鲁迅》。《韩素音的抗战记忆——译读》一书以“译读韩素音”挖掘英语原创中国故事,实为边译边评的创新尝试。

文学不死,翻译犹存,译读可取。译者是作品的最好诠释者。

出版机构:

《韩素音的抗战记忆——译读》由华夏文学出版社出版。华夏文学出版社是一家专业的综合性出版机构,主要出版文化、文学、艺术、教育、学术、文史、体育、卫生、哲学、美学、社会科学、经济管理、大众生活、古籍文献、史志年鉴等类别图书及各领域学术专著。华夏文学出版社始终坚持“人文精神至上,弘扬华夏文明”的核心理念,竭诚致力于祖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文化教育科技事业的不断繁荣,专注图书、期刊的策划、出版、发行,业务范围遍及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范围包括港澳台、大陆及其海外华人地区,可出版发行多语种书刊书籍。出版实力雄厚,业务分类精细,市场适应能力强劲。经过多年辛勤耕耘,华夏文学出版社已成为集图书编辑出版、书刊代理发行、书籍装帧设计、书刊排版印刷、国际刊号管理、文化艺术交流于一体的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的多元化文化出版机构。

 

  • 新闻
  • 房产
  • 汽车
  • 娱乐
  • 体育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加入我们 | 联系我们 | 帮助说明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www.hefeif.com.cn All Right Reserved. 合肥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