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新闻>  正文

用时间来做标记,像鼓点般推动故事发展

发布时间:2020-07-09 02:44来源:
本文为新闻专业期刊《新闻与写作》2020年第7期专栏文章。 文 | 叶伟民 我大学读物理,虽然最终移情新闻,但多少带走了一些吹牛的资本。例如和妻子去看《星际穿越》等烧脑片,能摆
本文为新闻专业期刊《新闻与写作》2020年第7期专栏文章。

 

文 | 叶伟民

我大学读物理,虽然最终移情新闻,但多少带走了一些吹牛的资本。例如和妻子去看《星际穿越》等烧脑片,能摆摆时间这怪物。啥速度越快,引力越大,时间就越慢。妻子的反应也是有趣:这么说,时间就像面团了,拉长压扁剁碎,开心还能缠个麻花。

这大白话倒是启发了我,既然时间本身都不可靠,为什么我们笔下的故事却如流水账般呆头呆脑呢?

这些年,我看过不少这样的作品,作者如忠诚的书记员,写得分秒不差、事无巨细,既空耗纸笔又折磨读者,更糟糕的是,文章留不住。

我在此前的专栏聊过,结构本质上是处理情节的编排问题,时间是其基座。虽然人类尚不能自由控制时间,但作家可以,而且他必须是时间的魔术师。

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少写什么,多写什么,如何设计时间线……这些问题寻常却让人迷惘,原因无非是情节变化太多,可选择方法太多,就像要在条条大路中选一条去罗马般挠头。

然而,再文无定法,写作也不至于掷骰子。乱花迷人眼,深处定有枝干挺立。只要摸着它们,大概就不会迷路了。

拉长紧张段落

生活是个好导演,却不是个好编剧,因而情节常比小说还精彩,编排得却漫不经心。作家的使命就是从日复一日无尽的漫流中,捕捉戏剧性因素,展露一些真相,传递一些道理。

一个好故事绝不是克隆生活,而是矛盾冲突的提炼和重构。要完全理解这点并非易事。活在当下,最舒适的状态自然是有啥说啥。我们人生第一篇作文可能是这样开始的:小明去春游,上午游地坛,中午做游戏,下午野炊,晚上唱歌……标准的流水账。但别小看这故事了,如果说一切灾难的根源都是人们不好好待在家里,那世间故事大多都是“小明春游”的变种。电影《127小时》就是这样一个“小明春游”的故事,不过不是去地坛,而是峡谷。讲述登山家艾朗·罗斯顿失足被石头压住5天5夜,最终断臂求生的传奇经历。一个好故事绝不是克隆生活,而是矛盾冲突的提炼和重构。要完全理解这点并非易事。活在当下,最舒适的状态自然是有啥说啥。我们人生第一篇作文可能是这样开始的:小明去春游,上午游地坛,中午做游戏,下午野炊,晚上唱歌……标准的流水账。但别小看这故事了,如果说一切灾难的根源都是人们不好好待在家里,那世间故事大多都是“小明春游”的变种。电影《127小时》就是这样一个“小明春游”的故事,不过不是去地坛,而是峡谷。讲述登山家艾朗·罗斯顿失足被石头压住5天5夜,最终断臂求生的传奇经历。这电影,从片名即散发出针尖滴答的紧迫感。时间在这里是坐标,是记录,更是象征。127小时成了一把剃刀,一点点削去艾朗的骄傲和轻狂。一个自觉无所不能的追风者,却被自然无情羞辱——你以为越过了千山万水,其实什么也没有征服。在决意用钝刀断臂前,艾朗对人生的反省到达高峰:从宇宙洪荒,这块石头就在等他,而他的一生,也都是为了此刻。他脑子里不再是远方,而是家人、恋人和朋友……这段痛苦的“拉锯”在影片里被极大拉长,像放在显微镜下寸进。场景、细节、动作、心理都被充分渲染和释放,千方百计“折磨”观众。詹姆斯·斯科特·贝尔是美国畅销书作家,他对如何吸引读者读下去有两个心得:一是拉长紧张段落;二是提高付出的代价。前者又分为拉长实际紧张段落和拉长心理紧张段落,“千万别让他(角色)好过”。

《127小时》两者都做到了,还因为“拉”得太狠,外加断臂一幕过于真实,多伦多电影节公映时还吓晕过现场观众。

此外,对时间的截取同样重要。新手容易掉进一个坑——对时间的大包大揽。无论什么题材,也不管猴年马月的事,总能摊大饼整个通史。《127小时》能从艾朗3岁滚泥巴写起,《长安十二时辰》恨不得写成千年古都志。作者一旦对时间失去主张,也就失去对叙事的统治,反成时间的奴隶。

玩好时间线

截取、拉长、压缩……做到这些还不足以完全驯服时间,更难的还在排序。

沿时间线叙事,无论对作者还是读者,都是最符合本能的方式。我们可称之为“单时间线”结构,即从头到尾,把来龙去脉写清楚,适用于情节集中且变化剧烈的题材,例如灾难、球赛、战争的即时现场。

非虚构作家何伟的老师、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约翰·麦克菲曾写过:“时间顺序和主题之间,似乎总存在相当大的紧张关系,而时间顺序往往获胜。”这句话既肯定了顺叙的强大,又暗示了某种局限性。

故事和时间强相关,但也不是铁板一块,有时甚至缺乏默契。假设《倚天屠龙记》里的火工头陀,http://news.ifeng.com/c/s/6686467811235070333.html
http://news.sohu.com/a/406529900_100184537
http://news.sohu.com/a/406530086_100184537
http://news.sohu.com/a/406529980_100184537
http://news.sohu.com/a/406530238_100184537
http://news.sohu.com/a/406523205_120627798
http://news.sohu.com/a/406529654_120627798
http://news.sohu.com/a/406531315_100173644
http://news.sohu.com/a/406531505_100173644
http://news.sohu.com/a/406428051_120627798
谷底苦练20年,终于打败张三丰,该如何写这个故事呢?一个好故事绝不是克隆生活,而是矛盾冲突的提炼和重构。要完全理解这点并非易事。活在当下,最舒适的状态自然是有啥说啥。我们人生第一篇作文可能是这样开始的:小明去春游,上午游地坛,中午做游戏,下午野炊,晚上唱歌……标准的流水账。但别小看这故事了,如果说一切灾难的根源都是人们不好好待在家里,那世间故事大多都是“小明春游”的变种。电影《127小时》就是这样一个“小明春游”的故事,不过不是去地坛,而是峡谷。讲述登山家艾朗·罗斯顿失足被石头压住5天5夜,最终断臂求生的传奇经历。一个好故事绝不是克隆生活,而是矛盾冲突的提炼和重构。要完全理解这点并非易事。活在当下,最舒适的状态自然是有啥说啥。我们人生第一篇作文可能是这样开始的:小明去春游,上午游地坛,中午做游戏,下午野炊,晚上唱歌……标准的流水账。但别小看这故事了,如果说一切灾难的根源都是人们不好好待在家里,那世间故事大多都是“小明春游”的变种。电影《127小时》就是这样一个“小明春游”的故事,不过不是去地坛,而是峡谷。讲述登山家艾朗·罗斯顿失足被石头压住5天5夜,最终断臂求生的传奇经历。这电影,从片名即散发出针尖滴答的紧迫感。时间在这里是坐标,是记录,更是象征。127小时成了一把剃刀,一点点削去艾朗的骄傲和轻狂。一个自觉无所不能的追风者,却被自然无情羞辱——你以为越过了千山万水,其实什么也没有征服。在决意用钝刀断臂前,艾朗对人生的反省到达高峰:从宇宙洪荒,这块石头就在等他,而他的一生,也都是为了此刻。他脑子里不再是远方,而是家人、恋人和朋友……这段痛苦的“拉锯”在影片里被极大拉长,像放在显微镜下寸进。场景、细节、动作、心理都被充分渲染和释放,千方百计“折磨”观众。詹姆斯·斯科特·贝尔是美国畅销书作家,他对如何吸引读者读下去有两个心得:一是拉长紧张段落;二是提高付出的代价。前者又分为拉长实际紧张段落和拉长心理紧张段落,“千万别让他(角色)好过”。

先写个20年练功史,最后两段留给复仇成功?读者不会答应,这相当于让他们先打20分钟哈欠,才等来可能精彩的20秒。

当叙事任务变得复杂,“单时间线”就捉襟见肘了。很多年后,麦克菲也对顺叙感到乏味和困惑,他渴望找到一种能跳出单向时间的结构。

1967年,他采访了大都会博物馆馆长霍温。对方涉猎极广,艺术史众多事件和现象都与之相关。从他出生写起吗?那一定是在无数主题间游离,很散很乱。一个好故事绝不是克隆生活,而是矛盾冲突的提炼和重构。要完全理解这点并非易事。活在当下,最舒适的状态自然是有啥说啥。我们人生第一篇作文可能是这样开始的:小明去春游,上午游地坛,中午做游戏,下午野炊,晚上唱歌……标准的流水账。但别小看这故事了,如果说一切灾难的根源都是人们不好好待在家里,那世间故事大多都是“小明春游”的变种。电影《127小时》就是这样一个“小明春游”的故事,不过不是去地坛,而是峡谷。讲述登山家艾朗·罗斯顿失足被石头压住5天5夜,最终断臂求生的传奇经历。一个好故事绝不是克隆生活,而是矛盾冲突的提炼和重构。要完全理解这点并非易事。活在当下,最舒适的状态自然是有啥说啥。我们人生第一篇作文可能是这样开始的:小明去春游,上午游地坛,中午做游戏,下午野炊,晚上唱歌……标准的流水账。但别小看这故事了,如果说一切灾难的根源都是人们不好好待在家里,那世间故事大多都是“小明春游”的变种。电影《127小时》就是这样一个“小明春游”的故事,不过不是去地坛,而是峡谷。讲述登山家艾朗·罗斯顿失足被石头压住5天5夜,最终断臂求生的传奇经历。这电影,从片名即散发出针尖滴答的紧迫感。时间在这里是坐标,是记录,更是象征。127小时成了一把剃刀,一点点削去艾朗的骄傲和轻狂。一个自觉无所不能的追风者,却被自然无情羞辱——你以为越过了千山万水,其实什么也没有征服。在决意用钝刀断臂前,艾朗对人生的反省到达高峰:从宇宙洪荒,这块石头就在等他,而他的一生,也都是为了此刻。他脑子里不再是远方,而是家人、恋人和朋友……这段痛苦的“拉锯”在影片里被极大拉长,像放在显微镜下寸进。场景、细节、动作、心理都被充分渲染和释放,千方百计“折磨”观众。詹姆斯·斯科特·贝尔是美国畅销书作家,他对如何吸引读者读下去有两个心得:一是拉长紧张段落;二是提高付出的代价。前者又分为拉长实际紧张段落和拉长心理紧张段落,“千万别让他(角色)好过”。

后来,他找到了“双(多)时间线”结构。就像“交叉臂”,一条聚焦当下(或主题),例如霍温如何从愤怒青年成为世界顶级博物馆馆长;一条回首过去,从他漫长的人生中寻找答案。两条线交叉行进,不时通过回忆、场景、物件、对话等关联交会。

这样的好处是,主题更聚焦,因果更清晰,还能在时间的跃迁中,避免平铺直叙。

电影里,这又叫插叙和闪回。《萨利机长》就是典型的“双时间线”结构,讲述了2009年全美航空1549号航班迫降哈德逊河的事件。按理,如此惊险的故事“单时间线”结构就挺好,完全可以打造为“最后一秒拯救世界”的好莱坞式灾难片。

但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做了另一种选择,使用了“双时间线”。把主线放在迫降后对萨利的听证调查,在一片反英雄的质疑声中,不断闪回到迫降过程,一步步拼贴出全部事实。一个好故事绝不是克隆生活,而是矛盾冲突的提炼和重构。要完全理解这点并非易事。活在当下,最舒适的状态自然是有啥说啥。我们人生第一篇作文可能是这样开始的:小明去春游,上午游地坛,中午做游戏,下午野炊,晚上唱歌……标准的流水账。但别小看这故事了,如果说一切灾难的根源都是人们不好好待在家里,那世间故事大多都是“小明春游”的变种。推店(微信ssds8211)电影《127小时》就是这样一个“小明春游”的故事,不过不是去地坛,而是峡谷。讲述登山家艾朗·罗斯顿失足被石头压住5天5夜,最终断臂求生的传奇经历。一个好故事绝不是克隆生活,而是矛盾冲突的提炼和重构。要完全理解这点并非易事。活在当下,最舒适的状态自然是有啥说啥。我们人生第一篇作文可能是这样开始的:小明去春游,上午游地坛,中午做游戏,下午野炊,晚上唱歌……标准的流水账。但别小看这故事了,如果说一切灾难的根源都是人们不好好待在家里,那世间故事大多都是“小明春游”的变种。电影《127小时》就是这样一个“小明春游”的故事,不过不是去地坛,而是峡谷。讲述登山家艾朗·罗斯顿失足被石头压住5天5夜,最终断臂求生的传奇经历。这电影,从片名即散发出针尖滴答的紧迫感。时间在这里是坐标,是记录,更是象征。127小时成了一把剃刀,一点点削去艾朗的骄傲和轻狂。一个自觉无所不能的追风者,却被自然无情羞辱——你以为越过了千山万水,其实什么也没有征服。在决意用钝刀断臂前,艾朗对人生的反省到达高峰:从宇宙洪荒,这块石头就在等他,而他的一生,也都是为了此刻。他脑子里不再是远方,而是家人、恋人和朋友……这段痛苦的“拉锯”在影片里被极大拉长,像放在显微镜下寸进。场景、细节、动作、心理都被充分渲染和释放,千方百计“折磨”观众。詹姆斯·斯科特·贝尔是美国畅销书作家,他对如何吸引读者读下去有两个心得:一是拉长紧张段落;二是提高付出的代价。前者又分为拉长实际紧张段落和拉长心理紧张段落,“千万别让他(角色)好过”。

不得不说,这番另辟蹊径带来某种“高级感”,让英雄超越单纯的救星色彩,落在对信仰和价值的坚守上,并激发深刻的思辨。这背后,时间线的运用、叙事的创新功不可没。一个好故事绝不是克隆生活,而是矛盾冲突的提炼和重构。要完全理解这点并非易事。活在当下,最舒适的状态自然是有啥说啥。我们人生第一篇作文可能是这样开始的:小明去春游,上午游地坛,中午做游戏,下午野炊,晚上唱歌……标准的流水账。但别小看这故事了,如果说一切灾难的根源都是人们不好好待在家里,那世间故事大多都是“小明春游”的变种。电影《127小时》就是这样一个“小明春游”的故事,不过不是去地坛,而是峡谷。讲述登山家艾朗·罗斯顿失足被石头压住5天5夜,最终断臂求生的传奇经历。一个好故事绝不是克隆生活,而是矛盾冲突的提炼和重构。要完全理解这点并非易事。活在当下,最舒适的状态自然是有啥说啥。我们人生第一篇作文可能是这样开始的:小明去春游,上午游地坛,中午做游戏,下午野炊,晚上唱歌……标准的流水账。但别小看这故事了,如果说一切灾难的根源都是人们不好好待在家里,那世间故事大多都是“小明春游”的变种。电影《127小时》就是这样一个“小明春游”的故事,不过不是去地坛,而是峡谷。讲述登山家艾朗·罗斯顿失足被石头压住5天5夜,最终断臂求生的传奇经历。这电影,从片名即散发出针尖滴答的紧迫感。时间在这里是坐标,是记录,更是象征。127小时成了一把剃刀,一点点削去艾朗的骄傲和轻狂。一个自觉无所不能的追风者,却被自然无情羞辱——你以为越过了千山万水,其实什么也没有征服。在决意用钝刀断臂前,艾朗对人生的反省到达高峰:从宇宙洪荒,这块石头就在等他,而他的一生,也都是为了此刻。他脑子里不再是远方,而是家人、恋人和朋友……这段痛苦的“拉锯”在影片里被极大拉长,像放在显微镜下寸进。场景、细节、动作、心理都被充分渲染和释放,千方百计“折磨”观众。詹姆斯·斯科特·贝尔是美国畅销书作家,他对如何吸引读者读下去有两个心得:一是拉长紧张段落;二是提高付出的代价。前者又分为拉长实际紧张段落和拉长心理紧张段落,“千万别让他(角色)好过”。

量化之外

不仅仅是结构,时间在写作中还有很多应用。正如台湾作家许荣哲所说:“在小说里,时间可以倒着走,前滚翻,后空跳……像孙悟空的七十二变一样。”

例如,用时间来做标记,像鼓点般推动故事发展。1979年普利策特稿奖作品《凯利太太的妖怪》,就是以时间为“锚点”,用几近统一的句式营造紧迫感——“时间是6点30分……时钟指向12点29分……现在是1点06分……1点43分,一切都结束了。”

时间还能用来转场,或者说过渡。很多作品衔接生硬,部分原因是没有用好时间这个介质。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以客机着陆开篇,回想起和直子的旧时光。作家写道——“即使在经历过十八度春秋的今天,我仍可真切地记起那片草地的风景。连日温馨的霏霏细雨,将夏日的尘埃冲洗无余。”

两个时空,悄无声息地完成转换,就像高手跳水,水花最少,掌声最响。而随着当下穿越、玄幻等题材的流行和进化,时间的武器库正变得越发琳琅满目。

运用时间,除了分分秒秒量化的部分,终究要思索时间流逝的本质。这一点,我最服房龙,在《人类的故事》序言中,他回忆少年时和叔叔爬老教堂塔顶,突然看见大时钟——

“我看见了时间的心脏。我听见秒针急速沉重的脉搏:一秒、两秒、三秒,一直到六十秒。接着突然咔嚓一颤,所有的齿轮似乎停顿了一下,又一分钟从永恒中被斩落。”

最后一句,让人头皮发麻,心茫茫然

  • 新闻
  • 房产
  • 汽车
  • 娱乐
  • 体育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加入我们 | 联系我们 | 帮助说明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www.hefeif.com.cn All Right Reserved. 合肥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