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新闻>  正文

李鉴宸:中国宗教文物鉴定要点

发布时间:2019-08-04 22:45来源:
第一部分: 右旋发纹是北魏初年一直到太和时期非常流行的佛发样式,而且多见于体型较大的铜佛像上。右旋螺状纹是汉魏以来人们公认的佛像的标志。佛教尚右,佛经谓释迦佛的身毛

  

  第一部分:

  右旋发纹是北魏初年一直到太和时期非常流行的佛发样式,而且多见于体型较大的铜佛像上。右旋螺状纹是汉魏以来人们公认的佛像的标志。佛教尚右,佛经谓释迦佛的身毛、眉间白豪、螺发等都是右旋的。

  北魏初期的火焰纹非常细瘦,形似夔龙,扭为遒劲有力,仍能看到先秦、汉代铜器上龙纹的残留。

  北魏初期的铜佛像仍能看到浓重外来的特别是犍陀罗佛像的影响,也偶然发现马土蜡佛像的因素。马土腊像的佛发和肉髻均为右旋螺状。

  北魏初期佛像均为通肩式大衣,内着僧祗覆脯衣,衣纹尚未完全摆脱犍陀罗的影响。通肩式大衣,是犍陀罗佛像上最普通的样式。

  北魏造像中常出现的二佛并坐为释迦佛与多宝佛。释迦、多宝二佛题材出《妙法莲华经·见宝塔品》。云释迦佛于灵鹫山说《法华经》,忽然地下涌出安置多宝如来全身舍利之宝塔现于空中,发赞叹释迦,证明法华。

  西魏造像风格上偏潇洒逸,佛菩萨面相较为消瘦,东魏则整体风格和佛的面相稍显丰满些。

  南北朝时期,背光外形越秀美轻盈,顶部呈锐角状。底边也喜上收,整体呈瘦桃形。

  北齐的政治中心在邺(今河北临漳),踏的造像风格仍上承北魏晚期遗风。

  北朝莲座、莲肉一般高突形成台面、莲瓣极为饱满有力,每瓣由两个圆球状突起构成,尖部翘起。

  释迦太子在成佛前装束是菩萨形的。在北朝造像上常见树下思惟像,一般多是释迦太子像。一般称为思惟菩萨像。

  北周的单体石造像以西北地方区特产的黄花石为主,珍贵、精美的佛造像多以这种石材雕造。

  由于武则天称帝,伪造大云经,自称是“慈氏金轮皇帝”,宣称弥勒佛降生,在此风影响下,各地多造弥勒大佛。弥勒佛多取善跏趺坐姿双腿下垂倚坐。在武则天时代优填王像渐被冷落,凡是倚坐像,造像人都是发愿造弥勒佛像,优填王坐像在盛唐后几乎见不到了。

  唐代所造大型倚坐像通常是弥勒。

  唐朝中晚期开始出现一条腿翘着,坐在岩石上,像在休息的形象,称水月观音或南海观音。

  自在观音出现于晚唐。

  南诏是基本上与唐朝相始终(649~902)的以乌蛮为主体包括白蛮等族的奴隶制政权,以太和城(今云南大理太和村)为国都。

  南诏的单尊造像所见较少,偶有小型金铜佛像,完全是唐土所流行小型样式。不惟滇南地区,即使是隔海的朝鲜半岛乃至日本的造像,也不出唐代造像规范,可见唐文化的强大影响力。

  佛像上髻珠大量出现的是宋代。

  由于大理国佛教的密教化,且受云南西部藏传佛教造像以及东南亚造像的因素渗透,值得注意的是佛陀也带上了项饰和臂钏,这是内地北方佛像上所看不到的。

  大理佛陀多见袒右肩式,衣纹模纹极流畅,纹浅细密如丝缕穿全身,极富装饰性,大衣的质感轻薄如纱,这也是南方地区天气晴暖、僧衣单薄的反映。

  身着铠甲,双手合十,金刚宝杵横于两肘之间的武士形象为韦陀天。韦陀天宋元后始定型,呈着甲武士形,双手合十,肘间横金刚杵,或手抚金刚杵,常位于寺庙天王殿的后出口处为寺庙的保护神。

  明代的造像水平参次不齐,虽普遍呈衰退形势,但仍确有出色者。如山西平遥双林寺彩塑,技法极为熟练、造型准确,尤其是罗汉群像各各表情生动,呼之欲出、造诣极高。

  明晚期万历时的造像,一般多头大身小,姿态僵板,无雕塑之美可言。

  明清时代常见的结禅定印,手捧宝瓶的藏传佛像是无量寿佛。

  明清造型中:持国天王、白、琵琶、护持东方;增长天王、黑、宝剑、护持南方;广目天王、红、索、护持西方;多闻天王、黄(绿)、宝幢、护持北方。

  清代的佛造像在北方依然是西藏系统的造像为主流,包括西藏、甘肃、青海、蒙古地区和北京。

  不管什么佛,只要是佛的阶次,就一定头上有肉髻,有右旋螺发“印度系佛发”或水波纹佛发“犍陀罗系佛发”。两眉之间的白毫可有可无,即仅从头部也可分辨出是不是佛陀。佛陀的大衣在早期,不论犍陀罗和印度及我国早期造像,均为通肩式和袒右肩式。

  菩萨的身份是不能穿大衣的,必须袒上身,下穿裙。

  佛教尚右,佛经谓释迦佛的身毛、眉间白豪、螺发等都是右旋的。右旋螺状纹是汉魏以来人们公认的佛像的标志。

  如来相的特征是:袈裟、白毫、肉髻。只要是具备佛陀的高髻、着大衣的造像,不论是何尊佛,都属如来相。

  大日如来的印相为智拳印。

  佛经上形容释迦佛的所谓“三十二像”“八十种好”,有许多“相”、“好”在造像上是无法具体表现出来的。一般只有所谓“眉间白毫相”、“顶髻相”即肉髻,能明确显示出来。

  藏传佛像中,弥勒菩萨的标帜多为法轮或水瓶

  观音菩萨标帜的是鹦鹉与水瓶。观音菩萨在藏传佛教中也最受尊崇、除二臂外,还有四臂、八臂、十一面千手千眼观音等等。

  大势至菩萨宝冠中的标志通常为宝瓶。

  文殊菩萨常见的标帜为宝剑与经书。文殊菩萨是司智慧的,有时骑在绿狮子上。

  早期造像,多常见的迦叶、阿难二弟子像,一老一少,倚立佛旁。

  藏传佛像中,弥勒菩萨的标帜多为法轮或水瓶。

  戴花冠,左手持一支莲花,右手掌心向外,双腿盘坐,额上、掌心、脚心各有一眼的女性形象为白度母。

  四大天王中被奉为财神的是多闻天王。

  增长天王黑宝剑,护持南方;广目天王红索,护持西方;多闻天王黄(绿)宝幢,护持北方。

  药师佛早期造型是左手托着一小药壶,右手食指与大拇指相捻,向前方作施予状,中国所见明清的药师佛,左手掌向上置膝上,右手食指与拇指捻一枣核形药丸,是标准化造型。

  大黑天神玛哈嘎拉也是藏传佛教中重要的护法神,为古代印度的军神、战神,藏传佛教以他为大日如来化现的降服恶魔的形象。

  大凡是剃发、着僧服、有的戴僧帽的出家人形象都可归入比丘相。::

  比丘相造型首推罗汉,他是佛教修行中的果位,是闻如来说教而通达,是侍佛、承宣佛法的人物。比丘相中也包括大日如来相。

  触地印: 无畏印: 与愿印: 禅定印:

  云冈的交脚像真品无例外基本上是正面表现足部的。交脚菩萨像一般多表现弥勒菩萨在兜率天宫中等待在龙华树下成佛前的姿态。

  时代越晚,背光外形越秀美轻盈,顶部呈锐角状。底边也喜上收,整体呈瘦桃形。

  河北曲阳一带,因当地盛产白色大理石,这一带制作的石造像至今遗留尚多。

  不论南北朝,背光纹饰焰向外挑出,尖锐如匕,极为挺有力。每组纹路组织有规律,布局丰潢密实,一气呵成,没有处理不了的空白之处。

  第二部分:

  弥勒是未来世界的佛,现时身份还是菩萨,在北朝石窟上或者石碑造像上经常是位于上方,姿态有思惟坐姿、交腿坐姿,呈菩萨相。

  天王殿中有四大天王,四天王的形象在中国石窟中是唐代才逐渐定型化。

  善业泥:即小型模压而成的泥制浮雕佛像,多见于唐代。拓模泥佛像即善业泥,其俗传自印度。

  布袋和尚的出现是在五代以后。汉传佛教菩萨相的弥勒在唐代以后即数量较少,五代后凉、梁时浙江奉化有个疯和尚整天提个破口袋,自称弥勒下世,死后人们塑他的像,即布袋和尚,俗称大肚弥勒,这是中国化的弥勒。

  白毫:如来相之一,位于佛像两眉之间。

  肉髻:如来相之一,其高低样式随时代有所变化。有水波纹、螺髻、磨光肉髻等等。

  袒右肩大衣:佛像袈裟样式之一,覆搭左肩。

  通肩大衣:佛所着袈裟样式的一种,覆搭两肩。

  佛经上说印度优先填王因释迦佛到天宫中为母说法,三月不归,优填王思念释迦致生怨病,于是派工匠上天,模写释迦的真容而返,并按等身大小,用旃檀木造释迦像,俗称优填王造像。到了中晚唐和北宋时,又仿此典故,流行造木雕释迦立像,俗称旃檀像。旃檀佛像的典型特征是身着通肩式袈裟,衣纹在胸前呈U字形分布,形状如树轮,立像。

  所谓菩萨,是指天国中低于佛的阶次的诸佛。帔帛:菩萨之饰物。搭于肩,通常斜披或交叉于体前。璎珞:菩萨所着饰物之一,常垂挂于胸前。菩萨格中,常被表现为罗汉形的是地藏菩萨。

  金翅鸟专门吃龙,常见于石窟的顶部和佛像背光及建筑券门正上方,也是天部诸神之一。

  双身佛像俗称欢喜佛,是源于古代印度教的性力思想的造型美术。

  璎珞:菩萨所着饰物之一,常垂挂于胸前。

  第三部分:

  大理菩萨像的特点较为突出,如现存大理及流落美国的数尊“阿嵯耶”观音像(圣观音),造像框架更偏清瘦,站立的菩萨像全身板直,双腿并拢,似缺乏动感。

  辽代佛像特征:造像两肩宽厚,身躯饱满,宋造像显刚阳不足,繁缛细腻。面型丰圆饱满,肉髻低平缓,螺发正中又嵌一髻珠。莲座下层或为俯莲瓣或为三层台阶式。佛座平面多呈圆形或六角以至八角形,又有呈六花状者,为辽代的型佛座。从衣纹上鉴定辽佛似乎还有一个更为有力的依据,金铜佛像,在两小腿部分各有一条踪曲如小蛇的衣纹,曲折生动。

  宋代佛的造像的特点:宗教气氛已减弱,呈现出高度写实性的风格,富有人间情趣。佛的造像,肉髻较平缓,五官端正,表情宁静而略含笑意,双领下垂式大衣,体型较丰满。螺发与肉髻之间又增加一个髻珠,此现象在北朝佛像上偶见,晚唐和五代已流行,北宋后的汉传佛造像上几成定制。

  盛唐佛像造像特点:佛发为水波纹或螺发。除通肩式和袒右肩大衣以及褒衣博带式大衣外,又流行方领下垂式大衣,内着僧祗支和裙,体态饱满丰肥,喜用束腰式台座,底边为六角、八角、圆形或花口形,上搭覆布,布纹转折生动。

  盛唐菩萨造像特征:多束高髻,五官较好,上身袒,束腰,重心向一侧扭曲,体态极为生动妩媚。帔帛有动感,璎珞刻化精致,珠粒也不似隋、初唐时粗大而有沉重感。下着的羊肠大裙,纹浅流畅,裙上束一结,有的下垂如三角形。

  第四部分:

  十六国时期佛坐像双手作禅定印结于腹部;坐像整体由佛身、背光、台座、伞盖几大部分分铸组合而成;佛发髻以所谓磨光肉髻的形式占绝大多数。几乎无例外一律着通肩式大衣,胸前及前襟部衣纹呈U形状,衣纹断面呈浅阶梯状。

  佛像作伪常见手法:1、似有所本,综合创作专仿唐代以上到北魏的佛像,唐代以后的佛像仿造较少。伪宋景三年佛立像,内蒙古包头市文物管理所八十年代征集。2、移花接木法,数件残佛部件组成一件。3、真品加伪款,如故博物院藏明代金铜男相观音。像的脊背上被人加刻辽太平年的伪款,称是陶某为皇帝造像。4、按真品仿造,是以真品为范本重新制造,是按传统的技艺制造佛像。

  伪造佛像有数种情况:一、以真品为摹本仿制;二、真品伪款;三、全然伪造品;四、真品,但时代判断有误。

  鉴别佛造像应注意什么?只要是具备佛陀的高髻、着大衣的造像,不论是何尊佛,都属如来相。佛经上形容释迦佛的所谓“三十二像”“八十种好”,有许多“相”、“好”在造像上是无法具体表现出来的。一般只有所谓“眉间白毫相”、“顶髻相”(即肉髻),能明确显示出来。所谓菩萨,是指天国中低于佛的阶次的诸佛,菩萨的身份是不能穿大衣的,必须袒上身,下穿裙。北魏和唐代小铜像手里拿莲花和净瓶的多是观音。

  • 新闻
  • 房产
  • 汽车
  • 娱乐
  • 体育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加入我们 | 联系我们 | 帮助说明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www.hefeif.com.cn All Right Reserved. 合肥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