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新闻>  正文

李鉴宸:中国书画鉴定要点

发布时间:2019-08-04 22:54来源:
第一部分 1.毛笔中,属于硬毫的有鼠须、獾毫、狼毫。属于硬毫的有羊毫、兔毫。属于兼毫的是鸡毫。 2.永字八法称挑为策;称撇为掠;称短撇为啄;称捺为磔。 3.写字、绘画时,运笔的意

  

  第一部分

  1.毛笔中,属于硬毫的有鼠须、獾毫、狼毫。属于硬毫的有羊毫、兔毫。属于兼毫的是鸡毫。

  2.“永字八法”称“挑”为策;称“撇”为掠;称“短撇”为啄;称“捺”为磔。

  3.写字、绘画时,运笔的意匠经营和笔画运转间所表现的风格工力称笔意。

  4.写字时,笔毫在纸上往来运转之势,称笔势。

  5.书法作品中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呼应映带关系,称行气。

  6.一件书法作品落墨置字的安排、布置,字与字、行与行的照顾呼应,称章法。

  7.用矿物质石青、石绿作为主色的山水画,称青绿山水。

  8.用中国画颜料中的泥金、石青和石绿作为主色的山水画,叫做金碧山水。

  9、在水墨勾勒皴染的基础上,敷设以赭石为主色的淡彩山水画,称浅绛山水。

  10.中国山水画用墨由淡而深,逐渐渍染的技法,称积墨。

  11.用水墨或颜色烘染物象,分出阴阳向背,加强艺术效果的中国画技法,称渲染。

  12.用水墨或淡彩在物象的外廓渲染衬托,使其明显突出的中国画技法,称烘托。

  13.用浓墨破淡墨,用淡墨破浓墨,使墨色浓淡相互渗透掩映,达到滋润鲜活效果的技法,称破墨。

  14.中国书画艺术是很讲究气韵生动,它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线条反映出来的。

  15.鉴赏中国书画,我们应重视它的线条、用墨和设色。

  16.墨是辅助毛笔塑造形象的附合物,用它在宣纸上作书绘画,能分出多种层次,具有丰富的色感和韵味。

  17.墨有许多种类,诸如顶烟、贡烟、松烟、油烟、漆烟等等。

  18.宣纸产于安徽皖南的古宣州(今安徽泾县)一带,它的主要原料为檀香树皮和安徽特产的一种沙田稻草。

  19.宣纸具有光、细、绵、韧、轻、软的特点,且不霉不蛀,虽经百年之久,纸张仍可洁白如新,故被誉为千年寿纸。

  20.宣纸有生、熟之分。熟纸是用生纸加胶矾或以云母粉刷染过的,表面灿发着点点银光,十分美观。熟纸常见品种有云母笺、洒金笺、蝉衣笺等。生纸是未经胶矾加工处理过的纸张,特点是墨色上去,可以产生自然的晕化扩散,墨彩所至,能达到水墨交融、缤纷淋漓和出神入化的效果。生纸主要用以书法和写意画创作。

  21.介于生、熟纸之间的,还有一种半生熟的纸张,它是以微胶或豆浆汁刷染处理过的,书画起来,即不像熟纸那样涩燥滞笔,也不似生纸那般渗墨晕化,综合两者之长,便于使用,且别有韵味。

  22.中国画也雅称丹青,这是中国画中常用的两种颜料名称。

  23.植物汁颜料,由于具有透明度,因此又被称为水色,主要有“藤黄”、“花青”、“胭脂红”等。

  24.四君子是中国画中对梅、兰、竹、菊四种花卉题材的总称。

  25.宋、元部分画家好写墨竹、墨梅,将竹、梅和松画在一起,称“岁寒三友”;也有在“三友”外加画兰,名四友图。

  26.十八描是中国古代人物衣服褶纹的各种描法。明邹德中《绘事指蒙》载有“描法古今一十八等”。

  27.工笔是中国画中属于工整细致一类的画法,与“写意”对称。

  28.写意是中国画中属于纵放一类的画法,与“工笔”对称。

  29.肉法是用来比喻书写时笔墨浓淡、肥瘦、粗细的一种技法。

  30.中国最早独立意义的绘画作品,叫做帛画,它是画在丝织品上的。

  第二部分

  一、汉晋

  1.作为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物绘画作品,我们现在能够见到的最早的实物是1949年在湖南长沙陈家大山战国楚墓出土的《人物龙凤画》和1973年在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墓出土的《人物御龙帛画》。

  2.秦始皇进行的文字统一,是将大篆中繁复、重叠和次要部分剔除,突出其主要部分,使字形规整,笔画也向匀整变化,这样最终形成了小篆。

  3.隶书自秦以来经过实践逐步完善,至汉已成熟,蚕头燕尾、波磔飞扬的用笔,在出土的汉碑刻石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4.汉末,一些书法家先后推出两种新书体,一是形体方正、笔划平直的正楷,又称真书;一是介于草书、正楷之间的行书。

  1.汉隶刻石作品的是《石门颂》、《乙瑛碑》、《曹全碑》。

  2.秦篆刻石拓本的是《泰山刻石》、《琅玡台刻石》、《峰山碑》。

  3.书法按照由早到晚顺序排列的是草隶→章草→今草。

  4.“六朝三大家”指的是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

  5.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家有钟繇、萧子云、王羲之。

  6.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的绘画作品,现传为其作品的是《列女仁智图》

  7.两汉时期,一般习惯把自己的官职和谦词写在前面,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一文的开白“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谨再拜”。“太史公”就是司马迁的官名。

  8.两汉时期,一般习惯把自己的官职和谦词写在前面,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一文的开白“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谨再拜”。“太史公”就是司马迁的官名。

  9.两晋时期,一般称书信为“帖”,其中的谦词,顿首二字特多。

  38.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由于文人士大夫的积极参与,便于展玩的卷轴画开始流行,并成为独立的艺术欣赏品。

  39.王羲之“变古制今”所创造的一种“从意适便”的行草书,“以一形而众相”,可以说是从哲理到艺术的醇化,因而成为后世书法艺术发的主潮。

  40.南朝萧子云善草、行小篆,并创小篆飞白书。

  二、隋唐五代

  1.隋唐五代的书法论著中,著名的有唐代张彦远的《法书要录》、唐代张怀瓘的《书议》、唐代孙过庭的《书谱》。

  2.隋朝时期的书法家有杨契丹、郑法士、展子虔。

  3.隋代山水画得到进一步发展,展子虔的《游春图》便是迄今存世最早的山水卷轴画。

  4.初唐山水画家李思训、李昭道父子,在展子虔画风的影响下,开“青绿为质,金碧为纹”的金碧山水画先河,并进一步发挥了传统的绚丽灿烂的色彩表现形式。

  5.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的山水画风格豪放不羁、气势磅礴,和李思训传统的画风有着本质的区别,这对于魏晋以来的青绿山水、谨细工整的用笔设色来说,无疑是一次重大的变革。

  6.唐代开元之初,名冠四海的人物画家阎立本,其传世作品仅有《步辇图》和《历代帝王图》

  7.盛唐以后,继之而起的人物画名家张萱的《捣练图》和周昉的《纨扇仕女图》。

  8.唐代著名画家孙位,流传至今的真迹只有《高逸图》卷。

  9.唐朝时期的人物画家有阎立本、吴道子、张萱。

  10.唐朝时期的花鸟画家边鸾、薛稷、殷仲容。

  11.唐朝时期画牛、画马名家有曹霸、韩幹、韩滉。

  12.唐以前的绘画,是不在画中题款的,所以说“唐画无款”。

  13.唐代张怀瓘所写的有《书议》、《书断》和《书估》。

  14.五代十国时期的人物画家有周文矩、顾闳中、齐翰。

  15.南唐著名画家顾闳中的传世作品仅有冠名画史的《韩熙载夜宴图》卷。

  16.王齐翰是南唐著名人物画家,《勘书图》是他唯一的存世作品,又名《挑耳图》。

  17.现传为五代时期北方山水画派代表人物荆浩的名作是《匡庐图》

  18.五代时期北方著名山水画家李成的山水传世作品中,和王晓合作的是《读碑窠石图》

  19.在画史上,晚唐没有留下什么山水画作品,但孙位的《高逸图》中的“湖石”,却告诉我们:它正酝酿着更大的变革,在向着皴法高度成熟、风格繁多的五代、北宋的山水画过渡。

  20.在画史上,晚唐没有留下什么山水画作品,但孙位的《高逸图》中的“湖石”,却告诉我们:它正酝酿着更大的变革,在向着皴法高度成熟、风格繁多的五代、北宋的山水画过渡。

  21.五代、北宋时期的山水画,风格纷呈,画家众多,其中,代表着五代杰出山水画水准的关键人物就是画史上常提及的荆、关、董、巨。

  22.以董源、巨然为代表的南方山水画,表现的是江南一带的丘陵坡峦。在表现技法上,创立了能够体现南方山水特点的披麻皴。

  23.隋唐五代的绘画论著中,著名的有隋代姚最的《续画品》、唐代李嗣真的《画后品》、晚唐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五代荆浩的《画说》。

  24.李思训受展子虔的影响,开创青绿山水,自成一家。

  25.安史之乱后,诗人、画家王维一改李思训青绿山水的画风,以水墨作画,其技法的创立,使中国山水画的表现形式进入一个新纪元。

  26.西蜀黄筌、黄居寀父子以钩勒法驰名画坛,画作精细工整,敷色妍丽,因而成为皇家宫廷审判和画院品评的标准。

  27.隋唐五代的绘画论著,据文献记载或流传下来的,不下三十种。从内容上看,可分理论著述、绘画著录、断代画史和画史。

  28.《历代名画记》是我国最早的绘画史著作,素有画史之祖之誉。

  29.张旭的草书狂怪怒张,笔墨飞舞,与李白诗歌、裴旻剑舞,时称“三绝”。

  30.李公麟的画作,不施加颜色,纯以线条勾勒,通过转折起伏、轻重抑扬的笔线变化,表现复杂的形体、质感,形象塑造严谨,这种独具风格的画法,被称为“白描”而流芳后世。

  三、宋

  1.五代至北宋时,绘画开始有了署款,但五代至宋代都有藏款的习惯。

  2.北宋表现在山水画中的文人墨戏,最典型的形式莫过于米芾、米友仁父子创立的米点山水。

  3.北宋著名画家黄筌的《写生珍禽图》是其唯一存世的作品。

  4.宋代人物画名家有李公麟、武宗元、梁楷。

  5.宋代花鸟画名家有崔白、吴元瑜、黄筌。

  6.宋元书法家有苏东坡、米芾、赵孟頫

  7.宋代画论兴盛,著名的有郭熙的《林泉高致》、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邓椿之的《画继》。

  8.“宋四家”指的是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9.宋代的书画论著颇丰,著名的有苏轼的《书唐氏六家书后》、黄庭坚的《论书》、米芾的《书史》、朱长文的《续书断》、姜夔的《续书谱》、黄伯思的《东观余论》。

  10.《朝元仙仗图》是北宋著名宗教画家武宗元唯一的传世作品。

  11.今传世李公麟的可信的作品有《五马图》和《临韦偃牧放图》

  12.梁楷存世作品中有一幅最为别致的大写意人物杰作是《泼墨仙人图》

  13.宋代著名画家郭熙的山水画,最著名的是《早春图》轴和《窠石平远图》轴。

  14.宋代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真实描绘了北宋清明时节繁荣热闹的都市生活,其中许多场面可与《东京梦华录》等史籍相印证。

  15.宋徽宗时期的画院在院体画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新的风尚,被称为风格独著的宣和体,它对后世的工笔花鸟画影响巨大。

  16.宋徽宗赵佶的瘦金书,在北宋书坛上突破陈规,别具一格。

  17.宋时的书札,开头署名一律以楷书端写,以表示对收札人的恭敬,结尾则多画押署名,并都以“名”再拜,而从不用“字号”再拜,这也是为了慎重和敬意。

  18.南宋的书札,用于公函的书札在名字后常常书有咨目两字,这在北宋的信札中没有出现过。

  19.劄子两字的出现,是南宋书札特有的风格。

  20.“南宋四大家”指的是刘松年、马远、夏圭、李唐。

  21.苏汉臣是以善画儿童而著名的画家。他的传世作品有《秋庭戏婴图》、《婴戏图》等。

  22.宋代人物画技法有新的发展和突破,工笔和写意两种技法的人物画,齐驱并驾于画坛。

  23.宋代花鸟画昌盛,画家徐熙之孙徐崇嗣,摒弃勾勒之法,直接以色彩点染,自创新体,称没骨法。

  24.赵孟頫厌弃一味刚劲拓露的南宋院体画派和南宋以本朝书家为法的做法,他在书画上主张则古。赵孟頫认为“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十分推崇文人画。

  25.李唐的绘画,主要成就在于山水画,他开创的水墨苍劲的大斧劈皴山水技法,一直左右着南宋画院的山水画创作。

  四、元

  1.“元四家”指的是黄公望、王蒙、吴镇、倪云林

  2.元代著名花鸟画家有钱选、陈琳和王渊。

  3.元代擅画梅、竹的画家是李衎、吴镇和王冕。

  4.元代著名人物画家的刘贯道、赵孟頫、王振鹏。

  5.元代画论,著名的有夏文彦的《图绘宝鉴》、汤垕的《画鉴》、黄公望的《写山水诀》。

  6.元代著名人物画家的作品有何澄的《归庄图》、、刘贯道的、《元世祖出猎图》、赵孟頫的《红衣罗汉图》、王振鹏的《伯牙鼓琴图》。

  7.元代著名画家赵孟頫的传世作品中山水画较多,著名的有《鹊华秋色图》卷和《水邨图》。

  8.我国古代画家中,以山水画家著称的是元四家,以书法见长的是宋四家,以花鸟、人物见长的是四任。

  五、明

  1.“吴门四家”指的是唐寅、仇英、沈周、文徵明

  2.明代杰出的人物画家有丁云鹏、李士达、吴伟。

  3.明中期以后书法成就以祝允明、陈道复、王宠、文徵明为高,史有“吴中四家”之誉。

  4.明代画家戴进的传世人物画作品有《达摩至慧能六代像》、《三顾茅庐图》、《罗汉图》。

  5.唐寅是“吴门四家”中最具才气的画家,不但山水、人物、花鸟皆能,并且三者皆精。唐寅人物画作品有《李端端图》、《风木图》、《孟蜀宫妓图》。

  6.明代的山水画,大体可分为三大时期,即前期、中期和晚期。三大时期又各以三大画派为代表,即前期的“院体浙派”、中期的“吴门画派”和晚期的“松江画派”

  7.明末人物画家主要以陈洪绶和崔子忠为代表,画史中有“南陈北崔”之誉。陈洪绶的绘画对近百年的画坛有着很大的影响,晚清的任熊、任颐等海上名家的人物画,不少是继承了他的传统。

  8.曾鲸是明代晚期著名的人物肖像画家,字波臣,福建莆田人。

  9.“对联”始出现自明代晚期。

  10.手卷中出现的“引首”始于明代。

  11.书信中常常出现谦词,往往显示出时代特征,“世丈”、“世兄”的称谓始于明末清初。

  12.明末清初画家渐江的画,初学萧云从,继而师法“元四家”,其中受倪瓒影响最深。

  13.明代院体花鸟以林良、吕纪为代表,显现了写意和工笔花鸟两类不同的画格体貌。

  14.明代中叶,吴门画派名噪江南,他们服膺元人,上追北宋,在沈周、文徵明的嫡传下,卓然成派。

  15.明代写意花鸟画发展很快,陈淳和徐渭集其大成。

  16.明代晚期,松江画派崛然兴起,他们身居吴地,同辙于吴门画派,但古雅秀隽的用笔,明洁华滋的墨韵,又演为新调。

  17. 寓居杭州的兰瑛,山水画涉猎晋唐宋元,画作用笔雄强伟峻,风貌特立,为武林画派的鼻祖。

  18.曾鲸的肖像画以逼真传神见长,形成颇有影响的波臣派。

  六、清

  1.“清初六家”指的是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恽格、吴历

  2.“金陵八家”指的是吴宏、龚贤、樊圻、高岑、邹喆、叶欣、胡慥、谢荪

  3.康熙、乾隆年间,善工笔界画山水,又有杰出成就的画家是袁江和从侄袁耀。“二袁”皆擅山水楼阁,所画题材多为精宫阆苑。

  4.“四任”是指任熊、任薰、任颐、任预。成就最高、最具创新精神的是任颐。著名于海上的“四任”画家,除在花鸟画创作上卓有成就外,人物画作品也皆精妙。

  5.清初“四僧”指的是弘仁、八大山人、石溪、石涛

  6.吴昌硕是“海派”的先驱画家,其代表作品有《牡丹图》轴、《桃花秀球图》轴等。

  7.甲骨文中,已经具备了书法艺术的三个基本要素,即用笔、结字和章法。

  8.明、清两代前期流行的台阁体和馆阁体,以圆润平整,光洁柔媚的楷书流行于文儒仕人之间。

  9.清代中期崛起的扬州八怪,在继承陈淳、徐渭写意花鸟的基础上,勇于鼎新革古,又以独特的面目再立门户。

  10.异军突起的海上画派,以赵之谦、虚谷、任颐、蒲华、吴昌硕为代表。

  11.清代的书法,前期沿袭明时帖学,乾隆之前,书坛几乎笼罩于董其昌的书风之下。

  第三部分

  1.人物画:以人物为主要载体的绘画总称,描绘的是人物形象或人物活动内容,其中包括历史画、风俗画、肖像画、仕女画等等。

  2.山水画:以描绘山川自然景物为主要内容,按照表现形式,可分为青绿山水、金碧山水、浅绛山水、水墨山水、没骨设色山水和界画山水等等。

  3.花鸟画:又称“翎毛画”,以描绘花卉、竹石、鸟类为主要内容,按其表现技法,粗可分为工笔花鸟、水墨写意花鸟两大类,其中还可细分为大写意花鸟和小写意花鸟及没骨花卉、没骨工笔花卉等等。

  4.款题:指书画作品上书写的名款和题记。“款”即书画作者在作品上的签名或记事,分单款和双款。“题”为题记,广义的还含他人的“题辞”、“题跋”。

  5.干支款:中国书画作品中落款的创作年代多用农历干支纪年,即以“天干地支”循环相配做纪年法,这种在书画中以“干支”纪年的文字,称为“干支款”。

  6.水墨画:指中国画中纯用水墨的画体。相传始于唐,成为宋,盛于元,明、清以来继续有所发展。它以笔法为主导,充分发挥墨法的功能,取得“水晕墨章”、“如兼五彩”的艺术效果。在中国画史上占重要地位。

  7.双钩:中国画技法名。用线条勾描物象轮廓叫做“钩勒”,因基本上是用左右或上下两笔勾成的,故又称“双勾”。通常用于工笔花鸟画。

  8.钩圻:山水画技法名。画山石先钩出轮廓、石纹,又用头重尾轻、形如斧斫的皴笔(即“斧劈”),表现明暗凹凸,谓之“钩斫”。

  9.点苔:中国画技法名。用毛笔作出直、横、圆、尖或“破笔”或“介”字、“个”字等形状的点子,来表现山石、地坡、枝干上和树根旁的苔藓杂草,以及峰峦上的远树等,在山水画中应用较广。

  10.结体:也称“结字”、“间架”、“结构”,指每个字笔画间的配搭关系、组织规则和形式。各种书体,都是由点画连贯交结而成。笔画的长、短、粗、细、俯、仰、缩、伸、,偏旁的宽、窄、高、低、攲、正,构成了每个字的不同形态。

  11.一笔书:书法术语。指草书文字间自始自终笔画连绵相续,如一笔直下而成,故名。汉代张芝首创。

  12.疾涩:书法术语。用以对笔势的评述。笔势由用笔的速度快慢、力度强弱、笔锋顺逆诸因素产生。疾笔求其劲挺流畅,涩笔求其凝注浑重。

  13.手卷:也称长卷。适用于尺幅很长的横式书画,可以装裱成卷。手卷不能悬挂,只能在案几上展阅观看。因此,便于舒卷把玩,又益于书画的保藏。

  14.镜片:单幅册页的装裱形式,一般在画芯四周镶以绫边,也可以不镶绫边。托裱时,复背纸层数较多,因此显得挺括而厚硬,便于装在镜框中悬挂,所以称作“镜片”。

  15.对联:主要用以装裱双幅书法楹联作品,对联的幅面大多狭长,宽度在1尺左右,而长度则可达到4尺、5尺、6尺。也可单独悬挂,也可与画幅相配,悬挂其左右。

  16.横披:也称“横挂”,针对横式书画采用的一种装裱形式,其画芯上下镶边,左右镶“耳”,也称“立柱”,“耳”两边再装上木杆,便可张挂。木杆各为半圆形,收起来时合之成圆柱,便于卷紧收藏。

  17.通景屏:一种可以悬挂的屏条形制,常见的有四条屏、六条屏、八条屏,最多可达十六条屏。这种装潢形制的特点是可将多幅屏条合挂在一起,造成恢弘的气势,但不适宜单幅悬挂。

  18.心画:出于汉代扬雄《法言•问神》中“书,心画也”之句,本指文字能表达心意。宋代书论中,则被用来概括“字如其人”的表现功能。如苏轼《书唐氏六家书后》有“凡书像其为人”之说。

  19.四王:是指明末清初活动在江南地区,以摹古见长的四位山水画家,他们是王时敏、王鉴、王翚和王原祁。

  20.勾勒填彩:作画时,是先用淡墨细勾轮廓,然后用重彩渲染,如果墨线被色彩盖住,则最后再以色线复勾(也称“勒”)一遍,这种画法被称为“勾勒填彩”,风格显得“旨趣浓艳”,颇为华丽。

  21. 藏款:五代至宋代都有藏款的习惯。所谓藏款,就是好把题款的文字写在画中笔墨较为繁密的岩石或树干上,隐匿在墨线繁密处。所以极不容易发现。再有就是把款字写在画中树干或山石上,然后再用颜色把款字涂掩上,在重新揭裱时,款字方从脱落的颜色中显露出来。

  22.一炷香:画中题款直接写在显明处,但这种署款,即使款字再多,也只能竖题一行,绝不并行竖题两行,宛若一支竖立的香炷。所以这样的题款形式俗称“一炷香”。这是宋画题款的根本规律。

  23.平头款:就是将长的题诗或是题跋,分成二行或数行书写,但无论字形结构如何变化,每竖行第一字和相邻竖行第一字,都必须平齐在一条水平线上,每竖行的下端,字数可多可少,可参差不齐。这种署款从元代开始,一直延续到明代的嘉靖或更晚一段时间。

  24.题跋:“题”是指写在书画、碑帖等装裱形制前面的文字,一般指立轴“诗塘”中的题字或是在手卷“迎首(引首)”上的题字为“题”。 “跋”是指书写在这些装裱形制后面的文字,如在立轴裱边上的题字,或在手卷尾纸上的题字统称为“跋”。题跋的辞句一般为同代人或后代人的评述、记事,或是有关赞誉的诗句等等,或为后代人考证书画作品的内容、书画作品的真伪等内容的文辞。

  25.院体画:院体画,简称“院体”、“院画”。一般指宋代翰林图画院和后来宫廷画家的绘画。亦有专指南宋画院作品,或泛指非宫廷画家而效法南宋画院风格之作。这类作品,为迎合帝王宫廷需要,多以花鸟、山水或宗教内容为题材,大都讲究法度,风格华丽。但因时代好尚和画家擅长有异,故画风不尽相同而各具特点。

  26.白描:中国画技法名。源于古代的“白画”,是一种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也有略施淡墨渲染的,多用于人物和花卉画。后来也泛指文学创作上的一种表现手法,即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27.钩勒:中国画技法名。用笔顺势为钩,逆势为勒;也有以单笔为钩、复笔为勒,或称左钩右勒的。一般指用线条钩描物象轮廓,不分顺、逆、单、复,也叫“双钩”。钩勒后,大都填着彩色,在技法上,与“没骨”、“点簇”相对,通常用于工笔花鸟画。

  28.没骨:中国画技法名。不用墨线钩勒,直接以彩色绘画物象。五代后蜀黄筌画花钩勒较细,着色后几乎不见笔迹,因有“没骨花枝”之称。北宋徐崇嗣效学黄筌,所作花卉只用彩色画成,名“没骨图”,后人称这种画法为“没骨法”。另有青、绿、朱、赭等色,染出丘壑树石的山水画,称“没骨山水”,也叫“没骨图”,相传为南朝梁张僧繇所创,唐杨升擅此画法。

  29.点垛:中国画技法名。用笔作点划而簇聚成物象的画法。多用于写意花卉画的技法,亦称“点簇”。其法不用钩勒,而以笔尖蘸墨或颜色,笔毫落纸铺开,一笔之中就有浓淡;或先蘸甲色,再蘸乙色,则点垛出来就具有甲色、乙色和甲、乙的混合色。主要用以表现花卉的叶和花瓣。有时也用于人物和山水画。

  30.款式:中国传统书法艺术中,形成的不同格式称为款式,有条幅、横披、对联、中堂、扇面、斗方、手卷等。条幅一般是书写一个内容,也可以有“四条屏”、“六条屏”、“八条屏”,连续和对列。横披,是将纸横过来,纸呈横宽竖短。对联,即是对子,楹联。扇面,又分团扇和折扇。

  31.笔法:笔法,即写字、作画用笔的方法。中国书画均以毛笔为工具,以线条为主要表现形式。为使书画线条、点画具有抑扬顿挫等变化,运用笔毫时注意轻重、徐疾、偏正、曲直等等,这些方法谓之“笔法”。

  32.立轴:也俗称“中堂”,是一种立式的书画挂件形式,主要用于竖式书画的装裱。中称“画芯”,周围镶以绫圈。上部称“天头”,并装有天杆,便于悬挂。下称“地头”,坠有地杆,地杆两头饰以轴头。

  33.册页:一种画芯较小而页数较多的书画装裱形制。大小一样的书画有8幅以上,就可以装裱成册页。有八开本、十开本、十二开本,最多可达二十四开。横式书画可装裱成能够上下翻动的“推蓬装”式样。竖式书画则可装裱成可以左右翻动的“蝴蝶装”式样。

  34.南齐谢赫的“六法论”:南齐的谢赫,对中国画的创作要素和品评审美标准所提出的著名的“六法论”,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分别对中国画追求的审美境界、基本造型特点、造型要求,中国画对颜色的审美要求及墨与色之间的主次关系,中国画构图方法和中国画的学习方法,作了精辟的归纳,成为中国画进一步发展的指导纲领,并一直延及影响到今天。

  35.五代十国时期山水画派:五代十国时,山水画发展为皴染完备的南、北两大画派。北派以荆浩、关仝为宗祖,多用“小斧劈”作皴,表现北方雄伟的自然山川,画格伟岸坚凝,气势磅礴;南派以董源、巨然为代表,则用纯朴浑圆的墨线作皴,如“披麻皴”等,表现江南的山水景致,山体线条延绵起伏,淡墨轻岚,葱润蕴藉。这两个画派在画史上均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36.山水画发展至南宋末,其技法可以说已臻完备和成熟,以展子虔、李思训、李昭道为代表的重彩青绿山水一系;以荆浩、关仝、范宽为代表的,以小斧劈皴来表现石质坚凝的北方山水一系;以董源、巨然为代表的,用披麻皴来表现江南平缓温润的南方山水一系;以李成、郭熙为代表的云头皴、“蟹爪枝”山水一系;米芾、米友仁父子创立的“米点山水”文人墨戏一系;以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为代表的南宋刚劲淋漓的大斧劈山水一系。

  37.书画鉴定,首先要熟知中国绘画史、中国书法史、中国玺印史,并需要熟知各个时代,各种流派的主要表现技法和风格特征,并须记住各个时代主要画家的基本风格和其早、中、晚期风格变异的特点。还包括每个画家的用笔笔性、款识书写、用印习惯等。由于书画作品中还会出现一些诗文和题跋,所以还必须对文学、文史知识(如避讳、历法等)和古文字有所了解。还要考虑作伪者有可能在摹仿造假中使用的种种“反鉴定“手段。

  38.书画鉴定主要是通过“目鉴”和“考定”两个过程来完成的。“鉴”者,以“目”鉴也,顾思其义,就是用眼睛审察书画作品。“定”者,通过大量的旁证材料去“认定”也,通过对文献资料的考察来证实“目鉴”的结果。在这两者关系中,以目鉴为主,以考定为辅,但两者又须相辅相成,互为印证。

  39.在书画鉴定过程中,书画本身的时代风格和书画家的个人风格即是鉴定中的主要依据。书画家本人的印章、绘画中所使用的纸、绢、绫,收藏家的印章、画中的题跋及书画的装裱形制和有关的著录书籍,则是作为辅助依据来对待。

  40.苏州片子:明代书画作伪之风很盛,苏州专诸巷、桃花坞、山塘街一带,住有不少专事作伪的画人,他们都具备一定的绘画技能,专门仿造古代名家诸如李思训、李昭道、张择端、赵伯驹、仇英等人的青绿山水或工笔设色人物。伪作多以绢本为之,涉及题材广泛,构图布置繁缛,布施色彩明丽,所用画法工细。这种风格“甜俗”、“匠气”的伪作,被称为“苏州片子”。

  41.文人画:文人画亦称“士夫画”。中国绘画史上的名词。泛指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绘画,以别于民间和宫廷画院的绘画。宋苏轼提出“士夫画”,明董其昌称道“文人之画”,以唐王维为其创始者。“文人画”的作者,多取材于山水、花鸟、竹木,以发抒“性灵”或个人牢骚,间亦寓有对民族压迫的愤懑之情。他们标举“士气”、“逸品”,讲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神韵,并重视文学修养,对画中意境的表达以及水墨、写意等技法的发展,有相当影响;但其末流,往往玩弄笔墨形式,内容趋于空虚贫乏。

  42.皴法:中国画技法名。用以表现山石和树皮的纹理。山石的皴法主要有披麻皴、雨点皴、卷云皴、解索皴、牛毛皴、荷叶皴、折带皴、括铁皴、大小斧劈皴等;表现树身表皮的,则有鳞皴、绳皴、横皴等,都是以其各自的形状而命名的。这些皴法乃是古代画家在艺术实践中,根据各种山石的不同质地结构和树木表皮状态,加以概括而创造出来的表现程式。随着中国画的不断革新演进和自然界的变化改造,此类的表现技法将继续发展。

  43.藏锋与露锋:所谓藏锋,就是指在起笔与收笔处,笔锋始终藏在笔划墨痕的中间;露锋则不然,笔锋从起笔或收笔露出圭角,露锋又称“出锋”。藏锋与露锋各有其妙,书写时宜兼而用之,不可偏枯。为了做到笔笔中锋,达到沉着厚涩的效果,前人多以藏为主,尤其是在起笔处;而有些功力很深,炉火纯青的大书法家则又时以千姿百态的出锋斗妍争妍,寄意畅神,且同时不失中锋运笔的法度,决无浮华媚俗之嫌,如米芾的行草。

  44.圆笔与方笔:圆笔与方笔的不同是运笔方法的不同,而不是用的笔不同。圆笔与方笔的不同,主要见于笔划起止与转折处。圆笔浑然圆融无棱角,方笔斩然方硬有棱角。作圆笔时须略提笔使毫由散而聚,墨也随之内含,聚于点画中心,作方笔书,就应顿笔下按,使群毫由聚而散,墨也随之外扩,墨精聚于点画的边界。作圆笔时且提且走,顺毫之势,行笔时将笔杆略为旋转,为“绞”;作方笔时且顿且走,逆毫之势,行笔时将笔杆略为倒向行笔的相反方向,侧管戗锋,为“翻”。历代书法多为方圆并用,亦方亦圆。

  45.东晋顾恺之的《魏晋胜流画赞》、《论画》和《画云台山记》,作为中国最早的较有系统的三篇画论,提出了三个观点,即“以形写神”、“迁想妙得”和“置阵布势”。“以形写神”是指美术创作不仅要描绘客观形象,更应注重对其精神和本质的追求。“迁想妙得”是说绘画不能满足于对自然景物的单纯模仿,指出只有通过“迁想”的造境过程才能收到“妙得”的审美效果,实际上是主张以心统物,以情牵景,达到心和物、情和景、抒发和描写的统一。“置阵布势”是绘画章法构图的基本原则,也就是以后谢赫在“六法论”中所提出的“经营位置”的意思。顾恺之的这些观点,不但在当时的绘画创作中带有积极的指导意义,而且也为谢赫的“六法论”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46.隋唐五代的书法:隋代书法家汇合了南北书风,创造出一种风神疏朗、格体峻整、注重法度的真书体势,为唐代真书开了端绪。到初唐时,便有虞世南、欧阳询、诸遂良等一代大家,他们以楷法擅长,书风出入晋宋风范,或体貌茂美冲和,或文骨烂漫,各具个性。中唐的颜真卿、柳公权则以“筋骨”独领风骚,冲破了前人的藩篱,书作结体,或谨严宽博、丰茂雄浑,或疏瘦劲炼、严整端庄,都名冠当世。后世称两位书法大家为“颜筋柳骨”,形象地概括了他们各自不同的风貌。除真书外,唐代书法的成就还表现在草书上。唐代草书向“狂草”方向发展,是在盛唐,它是充满浪漫精神的文艺思潮的产物。其代表人物是张旭、怀素。五代的书法,风沿波接,犹存唐风。这一时期能为书坛坫者,当首推杨凝式,其传世书作《韭花贴》结体妍丽,笔道圆融,晋唐风流宛然在目。

  47.宋代重新统一中国后,经济相对稳定,商品经济进一步繁荣,于是文化艺术的发展便有了源源不断的后劲;中国封建社会演进至宋代,已经造就出文化修养很高的地主、士大夫阶层,他们对书画艺术有进一步的理解,对书画创作是很大的促进;由于宋太祖的创导,历朝文人士大夫都重视学问,宋代好学形成了风气,加上当时画院兴盛,人才辈出,书画艺术精进迅猛,所取得的成就也就极其辉煌了。宋代的绘画,色彩和水墨争辉,诗情和画意交融。这一时期,画院画科分类明确,创作题材广泛,尤其是山水、花鸟画,在画坛上占有主导地位,其璀璨光辉,映照百代。众多的画家对各种题材进行专门研究,艺术水准也高超。于是,在中国绘画史上又形成了一个新的高峰。

  48.宋代山水画,在北宋时客观上分成南北两大画派。北方山水派的李成,初师荆浩、关仝,后变荆、关画格,独创烟景明灭、寒林旷远的平远景致,表现山川的纵深和变化,“得山之体貌”而自成一个体系。范宽学李成又有创新,用笔雄强坚挺,“得山之骨”,“写山真骨”,又自为一家,与李成并称“一文一武”。南方山水派中,米芾师承董源、巨然,多写江南“山明水秀”,他擅长水墨山水画,“以烟云掩映树木,不取工细”,创造了后世称为“米点山水”的独特表现手法。后来,米友仁又继承、发展其父米芾的画法,“点滴烟云,草草而成,而不失天真”。米氏父子绘画用点代替线条,是创作技法上一大突破。他们开创了“写意山水”这一新的画派,对后世以至明清画坛,影响很大。到了南宋,擅长描绘北方山水的李唐,创“大斧劈”皴法,几乎主宰了整个南宋山水画坛。刘松年、马远、夏圭是其传派,他们各有建树,被称为“南宋四大家”。

  49.宋代的书法,以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这“宋四家”为代表,“宋四家”所处时代,既是文化发展的高潮时期,又是北宋内外危机加深的时刻。这时书法开始了变革。变革主要是“摒帖师唐”。“摒帖”,即反对单一的学“王”,主张改学唐代张旭、怀素、颜真卿、柳公权以及杨凝式的书法艺术。苏轼极力提倡书法“取意”,强调书法的审美心理与书品的关系,就是要求“字如其人”。在他的倡导下,苏轼本人、黄庭坚、米芾等就极重能显现“笔墨之外”意蕴的“行书”。苏轼的书体出入于晋唐,又具新意,作品肌骨妍秀,气象雍裕,是其不追求猎奇,“天真烂漫是吾师”的个性的体现。黄庭坚书法,结字侧险取势,长撇大捺,落笔奇伟,气宇轩昂,流露出对时事愤懑而奇倔的的情怀。米芾的书体,雄健清新,超逸豪放,具有快刀利剑的气势,又寓新意于法度之中,可视作其颠狂而又圆滑的双重脾性的反映。蔡襄的楷书庄重遒劲,草书纯熟姿媚,风度翩翩,极具神韵,充溢着官宦人家矜持修身的氛围。因此,“宋四家”可说是宋代书法艺术的旗帜。

  50.展子虔的《游春图》:《游春图》为绢本,大青绿着色,宋徽宗赵佶题签。全图描绘官贵仕人在风和日丽、春色宜人的季节,于郊外“踏青”的游乐情景。图卷以自然风光为主,人物殿阁点缀其间。在用笔设色上,以青绿勾填法描绘山川、人物、树石,并直接用青绿赭石涂染,不加皴斫,显示出早期山水画敷彩浓烈,富丽堂皇的古拙之美。《游春图》的积极意义在于不仅说明隋代山水画独立成宗,而且还改变了魏晋以来山水人物比例失调的现象,形成 了“丈山、尺树、寸马、分人”的合理比例。但山石的画法仍处于“有勾无皴”的初级阶段。着色呈“青绿色”,开青绿山水画之先河。这幅被誉为“唐画之祖”的青绿山水画作,对初唐山水画家李思训、李昭道父子的山水画,起直接的启迪和楷模作用。

  51.“北京后门造”指清末北京地安门(旧称“后门”)一带,专假清康熙至乾隆年间皇戚贵族或带有“臣字款”名头的画作赝造。“后门造”的绘画题材有山水、人物、树木花卉、鞍马走兽。形式有立轴、手卷、成扇等。其绘画水准并不高明,一些山水作品用笔绵软臃肿,设色俗恶灰暗。人物画则多造郎世宁、王致诚等西洋画家的作品,画法虽具西洋绘画的明暗光感,却显得浅薄别扭,不伦不类。画中一般钤盖“乾隆诸玺”,打印时则杂乱无章。成扇多用红木或紫檀、鸡翅木为骨,以泥金笺多见,或仿董邦达的山水,或仿汪由敦的书法。扇骨上多刻诗填金,显得富丽堂皇,并配装在红木长盒中,内垫蓝色丝绸,感觉十分精美。手卷的装裱,多以黄绫包首,卷外再用黄绫布包裹。画轴也皆以黄绫装裱,配以红木、彩瓷或象牙轴头,显得十分考究。一些当时并未出名的画家如马晋、祁琨等人,也都参与过这类造假活动。

  52.古代书画的作伪方法大致有三种,即完全造假、利用旧书画造假和真伪掺杂(即半真半假)等手段。完全造假,主要用临、摹、仿、造四种技法操作。临的特点是不受拘束,气韵较贯通。但缺点在于形象不易把握准确,容易走样。摹的优点是能够较准确地保持原作的形象,不易走样。缺点是有欠生动。仿的缺点是作伪人往往夸大某人的笔性特征。有利的一面是无范本的仿造,容易气韵生动。造,由于作伪者本身素质水准不高,造出的假画也都恶俗不堪,容易识别。利用旧书画作假,通常使用的是挖款、添款、改款、挪移题款、拼凑画芯(也称“转山头”)、长卷割裂等手段。代笔书画真伪掺杂,它不同于完全造假,一般是把它当作真迹或下真迹一等来对待。

  • 新闻
  • 房产
  • 汽车
  • 娱乐
  • 体育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加入我们 | 联系我们 | 帮助说明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www.hefeif.com.cn All Right Reserved. 合肥网 版权所有